首页 理论教育为什么杜甫选择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什么杜甫选择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摘要】:杜甫认为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因此他毫无保留地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这样才是尽忠职守。此时的杜甫已经46岁了。无奈之下,杜甫放弃了官职,决定带着家人去相对安定的成都寻找生路。761年的秋天,杜甫一家到成都已经快两年了,他们还住在浣花溪畔那个简陋的茅屋里。这就是杜甫被传诵千古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我们都知道,杜甫被称为“诗圣”。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整个大唐帝国瞬间陷入无边的战火。叛军很快攻克了洛阳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杜甫被叛军俘虏。但是好在当时杜甫官职很小,叛军对他并不在意,没有严加看管。杜甫后来冒死逃了出来,跑到凤翔,拜见了唐肃宗。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杜甫认为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因此他毫无保留地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这样才是尽忠职守。谁知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在处理前任宰相房琯的事情上跟皇帝意见不一致,惹怒了唐肃宗,被贬到华州担任司功参军

此时的杜甫已经46岁了。此前在长安潦倒的10年已经让他饱尝生活的艰辛,而此时的战乱更让他看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百姓的顾全大局与深明大义。这一切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大旱,这让处在战乱中的杜甫一家几乎陷入绝境,为了果腹,杜甫甚至去摘橡子让家人充饥。无奈之下,杜甫放弃了官职,决定带着家人去相对安定的成都寻找生路。就这样,在759年,杜甫扶老携幼,沿着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空地,盖起了一座茅屋,这就是让无数后人前来凭吊的杜甫草堂。

当时的成都并没有被战乱波及,相对安宁,而且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包括唐玄宗在内,很多人都来此躲避战乱。杜甫在这里举目无亲,虽然有很多朋友无私地帮助他,比如当时担任成都刺史的裴冕、杜甫的老朋友高适、后来担任节度使的严武等,但即便如此,杜甫一家要想生存下来还是很艰难的。

761年的秋天,杜甫一家到成都已经快两年了,他们还住在浣花溪畔那个简陋的茅屋里。八月的一天,忽然刮起大风,将屋顶的茅草刮走不少。杜甫拄着拐杖想去捡回来,可是有些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些沉到池塘里,而能够捡起来的茅草,却被村里一群顽童捡跑了。杜甫追也追不上,无可奈何,只好回家。过了一会儿,风停了,但是黑云翻滚,天色变暗,眼看就要下雨了。杜甫家里盖的被子已经用了多年,早已无法保暖,加上孩子睡相不好,早把被里子蹬破了。这时候雨下起来了,屋顶漏下来的雨直接打在床上,让人无法安睡。如麻的雨根本没有停息的意思,凄风冷雨不断地侵袭着这小小的茅屋。杜甫长叹:自从战乱开始,不停地逃难,基本就没睡个好觉,在这个恼人的秋天,雨水把一切都打湿了,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可是,在这一刻杜甫突然想到了那些比自己更苦的人: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戍边的战士,石壕村里失去了儿子还要被抓去当兵的老人,潼关那些还没成年就被抓去与叛军作战的孩子,结婚的第二天丈夫就要上战场的新娘……想到这里,杜甫更是激愤难平,他发出高喊:如何能够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子,普遍庇护那些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即便是大风大雨,房子也安稳如山?唉!什么时候眼前能够出现这样的房子,就算是我的房子被风吹垮,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这就是杜甫被传诵千古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们都知道,杜甫被称为“诗圣”。所谓“圣”,指的是被众人认为具有特别的美德和神圣的人。杜甫最大的美德就是即便自己生活艰难,他也会去关注跟自己一样艰难,甚至比自己更艰难的人,用诗歌表达对他们的同情与支持。

梁启超先生曾说:“他(杜甫)的眼光,常常注视到社会最下层,这一层的可怜人那些状况,别人看不出,他都看出;他们的情绪,别人传不出,他都传出。”

杜甫在世时候的生活是很艰难的,名气也不算大。但是他去世后,后人读他的诗时,总是会被里面饱含的同情与爱感动,这种同情与爱超越了时间,超越了阶层,时刻提醒我们内心的良善,让我们关注社会中受难的人,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也许就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