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夏昆带你吃透古诗文:揭秘唐诗中最宅的诗人!

夏昆带你吃透古诗文:揭秘唐诗中最宅的诗人!

【摘要】:唐朝不仅是诗人的时代,也是旅行家的时代。唐朝的很多诗人本身便是旅行家,他们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于是孟浩然决定向张九龄毛遂自荐,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由于地位的悬殊以及干谒诗的目的等原因,干谒诗很容易写得低声下气甚至卑躬屈膝,而在唐代众多的干谒诗中,孟浩然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因此,这也成为唐代干谒诗中的精品,直到现在还被人广为传诵。

唐朝不仅是诗人的时代,也是旅行家的时代。唐朝的很多诗人本身便是旅行家,他们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比如李白,出生于碎叶城,成长于四川,25岁仗剑出游,去过今天的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山东,可能还去过河北和北京;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他年轻时漫游齐鲁,过着“裘马颇清狂”的日子,也曾经跟着李白和高适漫游各地;像岑参这种边塞诗人,不仅漫游中原,而且还远赴西域;即便是诗佛王维,也曾经奉命出使西域,慰劳将士。这些诗人一边漫游名山大川、旷野沙漠,一边用自己的笔留下无数瑰丽的诗篇。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的《使至塞上》等。

不过在这群诗人兼旅行家中,却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异类。他出生于襄阳,成长于襄阳,除了40岁去长安考进士不中,然后游历了一下江南,几乎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相比于前面的这些诗人,他一生的经历可以说实在太简单了,但是他仍然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歌,不仅在当时被人们赞赏,千年后也脍炙人口,他就是孟浩然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孟浩然是因为他的《春晓》,这首只有20个字的绝句,非常精当地表现了作者对暮春落花的怜惜,对所有逝去的美的珍爱,这也是一千多年来很多小孩子接触的第一首唐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句“春眠不觉晓”,这句很能反映孟浩然的生平。为什么呢?试想,如果一个人在做官或者工作,可能很难有这种体会——春天的时候,可以一觉睡到天大亮,让鸟儿的声音把自己吵醒。事实上,孟浩然一生没有做过官,一直在他的家乡襄阳隐居。

在古代,读书人只有通过做官才能有机会报效国家,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孟浩然并不是不想当官。据说他40岁的时候到长安去考进士却落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据说孟浩然到长安之后,就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大诗人王维。王维十分高兴,留孟浩然在家里,两人每天饮酒谈诗,不亦乐乎。一天晚上,两个人正聊得高兴,忽然仆人来报:当朝皇帝唐玄宗微服私访,到王维府上了。王维大惊,一时来不及让孟浩然回避,就让他躲在床下。唐玄宗进来后就跟王维聊天,王维不敢隐瞒,就禀告皇帝说:“故人孟浩然来访,因为没有启禀皇上,所以现在叫他躲在床下。”唐玄宗听了后很高兴地说:“孟浩然这个人朕听说过啊,不妨叫他出来见驾。”于是王维叫孟浩然出来见皇帝。唐玄宗说:“朕早就听说过你的诗名,何不把你平生得意之作朗诵几首给朕听听。”孟浩然就为皇帝朗诵自己的诗歌。可是过了一会儿,孟浩然诗里的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我没有才能,英明的皇帝抛弃了我;我身体多病,很多朋友也不理会我了)让唐玄宗很不高兴,他说:“你从来没有向朕求过官,现在怎么说朕抛弃你?你这不是诬陷朕吗?”据说由于这个原因,孟浩然考进士的梦想化为了泡影。

科举失败的孟浩然还是有些失落的,他不想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选择到江南一带散心。听说孟浩然要去江南,他的另一个好朋友主动送他,一直送到武汉的黄鹤楼。孟浩然要乘船离开了,这个朋友写了一首诗,依依不舍地与孟浩然告别,这个人就是李白,这首诗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据说,在长安的时候,孟浩然还找过当时的名相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张九龄是一代名相,对开元盛世做出过巨大贡献,也深得唐玄宗器重。于是孟浩然决定向张九龄毛遂自荐,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就是用诗歌向身居高位者表明心迹,展现自己的才华。由于地位的悬殊以及干谒诗的目的等原因,干谒诗很容易写得低声下气甚至卑躬屈膝,而在唐代众多的干谒诗中,孟浩然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

这首诗写道:八月的时候,湖水大涨,几乎与湖岸齐平。水天一色,波光迷离,无法分清天与水的边界。云梦泽水汽蒸腾,白雾茫茫,洞庭湖的波涛几乎要撼动了岳阳城。我想渡过这茫茫大湖,却苦于没有船只;我想在家闲居,又觉得愧对明君。我坐在岸边看那些垂钓的人,空有一腔羡慕之情。

这是一首以求官为目的的干谒诗,却写得气势雄浑,不卑不亢。孟浩然以浩瀚的洞庭湖美景起笔,眼界开阔,用笔豪放,不仅写出了洞庭湖的雄浑壮阔,更展示了自己内心的旷达悠远。颈联含蓄地以想渡过大湖而没有船只作比,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引荐的愿望,但是又不失自身的尊严。最后以羡慕垂钓者作结,干净利落,不蔓不枝。因此,这也成为唐代干谒诗中的精品,直到现在还被人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