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白为何感受前途迷茫?——《行路难》

李白为何感受前途迷茫?——《行路难》

【摘要】:那时候,李白以为自己多年的壮志终于得到实现的机会,终能以一腔才华报答国家。而且李白因为狂放好酒,又得罪了杨贵妃、高力士、杨国忠等一帮大人物,这也给他的前途设下了重重阻碍。在这一年,他写下了三首《行路难》,最有名的就是这一首: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行路难!想到这里,李白心中又燃起了一点希望。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唐玄宗召入宫中,担任翰林供奉。那时候,李白以为自己多年的壮志终于得到实现的机会,终能以一腔才华报答国家。狂喜之余,他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诗句。可是到了长安之后,他发现现实与自己的梦想实在差距太远。所谓翰林供奉,只不过是在皇帝身边供差遣的弄臣而已,根本无法展现自己的才华,更不用说治国安邦了。而且李白因为狂放好酒,又得罪了杨贵妃高力士、杨国忠等一帮大人物,这也给他的前途设下了重重阻碍。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实际上就是变相被赶出了长安。

回望宫殿城阙,李白感慨万千,他必须离开京城,却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还能做什么。在这一年,他写下了三首《行路难》,最有名的就是这一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的意思是:装在金杯中的美酒价格昂贵,一斗就要十千钱,玉盘里盛的珍馐美味也价值万钱。我放下酒杯和筷子,怎么也吃不下去。拔出宝剑,四下环顾却不知道砍向何方,心中一片茫然。我想渡过黄河,可是河道已被冰封,想登上太行,可是大雪封山。多想能够像姜太公一样垂钓渭水,遇到重视贤才的周文王,更希望像伊尹一样梦见乘舟来到太阳边,被商汤发现。行路难,行路难!太多的岔路,真正的大道到底在哪里?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机会一定会到来,那时候我可以高挂云帆渡过沧海!

刚刚经历过仕途的第一次波折,李白此时的心情是十分郁闷的。一辈子好酒的他,见了美酒佳肴竟然没有丝毫的欲望。他拔出宝剑,却不知道敌人是谁,在哪里。这位剑术高超的剑客竟困扰于自己的剑应该砍向何方。

李白25岁仗剑出游,走遍天下,希望用自己满腹的才华为国效力,实现自我,但是这个天真的诗人一点都不了解官场的凶险、人心的叵测,两年前“仰天大笑出门去”,料不到两年后落得如此下场。

可是李白又突然想到,自己现在才44岁,正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时期,虽然经历了这次失败,谁又能说自己以后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呢?姜子牙72岁遇见周文王被重用,最后辅佐周武王灭商;伊尹本来是个奴隶,后来被商汤重用成为一代贤臣,谁又能说自己以后就注定默默无闻呢?想到这里,李白心中又燃起了一点希望。可是回顾当下,自己却仍然处在人生的低谷。他不禁发出长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可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终于又让李白在郁闷中重新打起了精神,突然,诗人毫无预兆地掷杯而起,慷慨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高歌让人猝不及防,因为我们似乎还没从前面的茫然和绝望中苏醒,就被狂风卷到了云端。诗人的矛与盾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碰撞在一起,铿锵作响,火花四溅,让人惊诧莫名,目瞪口呆。

诗人的力量,不是来自权杖,不是来自宝座,而是来自天,来自地,来自天地赐予自己的不世之才。这时的诗人不会知道,后世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翰林供奉李白,但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诗仙李白。唯有普世的美,才可超越时代和王朝,穿越时间,成为不朽。

这是一首充满矛盾的诗。短短82个字,作者经历了由失望到希望,又转入失望,最后又充满希望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李白此时心境最真实的写照: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茫然,也有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对未来的追求,大起大落,波澜起伏。特别是最后两句,直到现在仍然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励志金句,千百年来,众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