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杜甫为何成俘?《春望》揭秘

杜甫为何成俘?《春望》揭秘

【摘要】:此时叛军已经攻下了首都长安,很多官员都成了俘虏。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来了,他决心跟随唐肃宗,为平定叛乱贡献自己的力量。叛军把杜甫等俘虏押到了长安,这时已经是757年,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万物萌发,春花绽放,可是曾经盛极一时的长安却已经在战火中成为废墟。杜甫想起了自己在鄜州的家人,兵荒马乱,彼此都不知道是死是活。于是,杜甫写下了千古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公元755年,时任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造反,叛军由北而南,横扫整个大唐帝国。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途中留下太子李亨主持大局。

此时叛军已经攻下了首都长安,很多官员都成了俘虏。杜甫当时官很小,只是个从八品下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发生时他正在鄜州家中。太子李亨被留下后,就在灵武即位当了皇帝,这就是唐肃宗,他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来了,他决心跟随唐肃宗,为平定叛乱贡献自己的力量。至德元年(756年)八月,他辞别家人,从鄜州出发,赶往灵武,希望能投奔唐肃宗,可是在路上他遇到了叛军,不幸也被俘虏了。

叛军把杜甫等俘虏押到了长安,这时已经是757年,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万物萌发,春花绽放,可是曾经盛极一时的长安却已经在战火中成为废墟。叛军骄横无比,百姓苦不堪言,而平叛的官军此时不知道在哪里。杜甫想起了自己在鄜州的家人,兵荒马乱,彼此都不知道是死是活。于是,杜甫写下了千古名篇《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这首诗里,杜甫说:国家已破亡,山河却依旧存在,经历战火的长安城草木丛生,一片荒凉。伤感的时候,看见花儿也忍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见婉转的鸟鸣竟然暗自心惊。这个阳春三月却正值战乱,在这动荡的岁月,一封家书都能抵得上万两黄金。我愁白了头,头发也越搔越少,简直要戴不住发簪了。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是由于战乱和作者的处境,这首诗表现出的却是悲凉痛苦的感情。美丽的景色与痛苦的感情形成反衬,这也是古诗中常用的“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杜甫一生忧心国家,同情人民,而此时国家破亡,山河板荡,他的感情也就显得格外沉郁丰沛,极大地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杜甫在写诗上非常认真,字词的选取相当考究。他曾自嘲“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首诗也不例外。特别是颔联中的“溅”字和“惊”字,用得极妙。花鸟本来是让人心情愉悦的,但是此时作者看见花落泪(另一种说法是作者看花的时候,花也落泪),一个“溅”字使流泪的动作极富于动感;而“惊”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此时杜甫身为囚徒、朝不保夕的现实,也表现了他为国家而惊、为现实而惊的心理状态,可以说仅仅两个字,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在被囚禁期间,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在鄜州的家人,他还写下一首《月夜》,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幸运的是,杜甫的官职很小,当时名气也不大,叛军对他不是很重视,也就不会像对王维那样严加看管,因此杜甫后来逃出了叛军的魔爪,跑到凤翔,拜见唐肃宗,被封为左拾遗,之后也终于与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