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夏昆教你吃透古诗文:初中语文学习最佳指南

夏昆教你吃透古诗文:初中语文学习最佳指南

【摘要】:2016年,我受国家汉办和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的邀请去埃及讲学。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传统文化变成了香饽饽,成了各方追捧的对象。中国几千年累积下来的传统文化,无疑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迎来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应该传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美、善与爱。而古诗文不仅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应该缺少的美好滋养。

2016年,我受国家汉办和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的邀请去埃及讲学。工作之余,我请了一个导游,带我去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导游是个二十出头的埃及小伙子,中文名字叫家明。他告诉我,他是一年前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艾因夏姆斯大学也是这次我要去讲学的大学之一。家明知道之后,十分兴奋,还要我带话给他的学弟学妹,向他们问好。聊天期间,家明问我去开罗大学和艾因夏姆斯大学讲什么,我回答讲中国古诗词。家明一听就兴奋地大叫:“古诗词!我知道,中国有李白!”

当时我的心情是既震惊又骄傲,还有些惭愧。震惊是因为虽然我知道家明大学读的是中文,但是还是没有想到他对中国文化如此熟悉;骄傲当然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在这万里之外的地方,从一个阿拉伯小伙子口中听到李白的名字,骄傲之情是很自然的;惭愧是因为我不知道哪怕一个阿拉伯诗人的名字,无法回报家明的热情。

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包括李白在内的古代诗人和古代诗篇,或者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力量之大,不仅可以穿越数千年的时间,也可以跨越上万公里的距离,不仅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遗产,也成为世界人民可以分享的重要资源。

可以说这些年教育界最火的一个词就是传统文化了。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传统文化变成了香饽饽,成了各方追捧的对象。一时间“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兴起,仿佛传统文化的春天已经来临。但是在这纷纷攘攘的热之后,我却有另一种隐忧。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服从,于是《三字经》《弟子规》横空出世,一本正经地教21世纪的孩子们“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权谋,于是从“二十四史”中寻章摘句,生生地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曲解成一部厚黑史。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处世”,于是在“醒世恒言”之类的顺口溜中寻找“处世哲学”,结果找出一大堆类似“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之类的糟粕。

甚至还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要恢复男尊女卑的“传统道德”,有新闻报道,某个“国学班”开班宣讲女人对丈夫应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女人就应该“从一而终”,不能精心打扮,否则有勾引男人之嫌。不知道这种“国学班”后面会不会号召女孩子都缠足……

近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写了不朽的《拿来主义》。在这篇文章中,他将传统文化比喻成一个大宅子,把传统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比喻成宅子里面的东西:

燕窝鱼翅比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比喻传统文化中糟粕多于精华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纯粹的糟粕。

对这四种东西,鲁迅先生也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一种:吸收;

第二种:用正确的方法吸收;

第三种:留存少量作为文物,其余销毁;

第四种:全部消除。

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眼光的超前,似乎他已经预料到了近百年后中国在传统文化处理上的这场闹剧。似乎有些人总是“慧眼独具”,能从浩如烟海的文化长河中找到被污染得最厉害的那片死水,将其作为琼浆玉露兜售给世人。

中国几千年累积下来的传统文化,无疑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在某种意义上,传统文化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糟粕,这话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挨打史,跟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会没有一点关系。所以“五四”时期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抨击传统文化,观点虽然有些过激,但是足以引起我们对糟粕的警醒。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迎来了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传承怎样的传统文化?

是传统文化中的专制与奴役?

是传统文化中的怪力乱神?

是传统文化中的厚黑学?

是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

我想都不是。

我们应该传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美、善与爱。

传统文化中固然有鲁迅先生说的“吃人”的一面,但是也有他热情盛赞的“中国的脊梁”;传统文化中有无数的庸人处世哲学,但是也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和坚定;传统文化提倡男尊女卑,但是仍然挡不住李清照、朱淑真等奇女子从中脱颖而出……

而这些美、善与爱,很大一部分就埋藏在我们流传至今的古诗文中。

我在很多演讲中都提到过,世界上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都有一种共同的现象:在这些民族中最有名、最受后人尊敬的人中一定有诗人的一席之地。有时候,这些生前可能穷困潦倒的诗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往往还超过达官贵人甚至皇帝国王。比如除了历史专家,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背出唐朝所有皇帝的名字,但是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有谁不知道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莎士比亚是英国人的骄傲,歌德和席勒是德国人的骄傲,普希金是俄罗斯人的骄傲,泰戈尔是印度人的骄傲一样。原因就在于,对于任何民族,诗歌都是这个民族语言最精粹、最美丽的部分,而守护这个部分的诗人们也就成为这个民族最伟大、最受人尊敬的一群人。他们是文化的燃灯者,也是文明的守护人。

从这个角度说,现在的学生也许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这个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比他们的前辈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2017年,全国数百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部编教材。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古诗文比重明显加大。整个小学阶段六个年级共选择优秀古诗文129篇,占所有课文数量的30%;初中阶段古诗文选篇132篇,更占到总课文数量的51.7%。古诗文占到如此大比重的语文教材,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是没有过的。

但是这样的“幸运”也有可能成为学生的“灾难”。古诗文距离我们年代遥远,表现的生活陌生,语言也存在一定障碍,这些向来是很多学生畏惧的难点。如果不顾这些就向学生强行灌输,不但很可能不能让孩子从中获得营养,反而让他们从此视古诗文为畏途。萧伯纳说:“很多英国人长大之后不喜欢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小时候兴趣未到而被人强灌太多所致。”相同的情形在中国的学校里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发生着。而古诗文不仅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应该缺少的美好滋养。因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而使孩子害怕甚至厌弃古诗文,将成为孩子一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为教龄近30年的语文教师和两个孩子的父亲,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带领孩子走进古诗文的世界,让他们爱上古诗文。这本书针对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进行讲解,让孩子不仅能读懂古诗文,更带领他们去了解诗文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看到有趣有料的古诗文,从而爱上它们,爱上我们的文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广大语文老师提供一些借鉴,为他们的备课提供一点点帮助。

感谢天地出版社的董曦阳、罗佐欧编辑,没有他们热情努力地工作,这本书是不可能与读者见面的。由于才疏学浅,书中肯定有不少疏漏,欢迎读者指出。有一些个人观点,未必恰切,也欢迎读者与我商榷。

以上是为序。

2020年2月11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