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伊拉斯谟反独身主义对英国婚姻观念的重大影响

伊拉斯谟反独身主义对英国婚姻观念的重大影响

【摘要】:伊拉斯谟的反独身主义不仅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而且对英国也有重大影响。伊拉斯谟认为守独身誓是由于对人类本性缺乏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盲目的迷信。依据基督参加迦拿的婚礼这一记载,伊拉斯谟批评宗教的独身是一种无益的反自然的生活方式。独身制度实施的结果与教会确立这一制度时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更使教会成为了众矢之的。

独身主义并不是新教的发明,它是从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一脉相承下来的。伊拉斯谟的反独身主义不仅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而且对英国也有重大影响。因此,首先来了解一下他是如何批评独身制度的。伊拉斯谟认为守独身誓是由于对人类本性缺乏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盲目的迷信。他嘲笑教会禁止教士结婚却容忍他们纳妾并从中渔利。他还忧虑独身会阻碍西方人口增长,认为独身不仅违背了上帝要求人们生养众多的命令,而且,如果社会上大量的人乐意独身,人类会有自我毁灭的危险。依据基督参加迦拿的婚礼这一记载,伊拉斯谟批评宗教的独身是一种无益的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说圣母玛利亚、使徒和圣保罗都结婚了,婚姻是《圣经》所赞许的,婚姻不仅存在各个社会中而且存在自然界中。他甚至将独身与溺婴等同起来,认为一个杀害婴儿的人和一个不生育的人之间没有什么区别。[1]在他所著的对话录《求婚》中,求婚的男子为了说服自己的心上人,极力主张婚姻要优于独身,并且说发毒誓不结婚的男人就是在自阉。[2]

反对独身制度几乎是新教改革者的一致立场。艾伯林·冯·冈兹伯格原本是位方济各修士,后来他投身宗教改革阵营,成为继路德后著作最多的新教小册子作者。他记录了一场虚构的集会,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独身教士的尴尬处境,并深刻揭露了天主教独身制度给人带来的痛苦。参加这场集会的是七个虔诚的忧郁的教士。他们秘密集会讨论什么是他们的使命中最难于负担的事情。第一个发言者宣称毫无疑问独身是最沉重的负担,他详细生动地叙述了他如何试图保持独身却还是失败的事情,讲述了他的春梦、遗精、手淫和纵欲等行为。他说,他曾与一名有夫之妇发生了性关系,而那个被戴了绿帽子的丈夫还是他的朋友,这使他的良心陷入双重的痛苦之中。因为深深的罪恶感,他结束了这种关系,并蓄养了一个姘妇。即使这样他还是良心不安,不仅因为这种关系是非法的,而且因为他强迫自己的情妇采取措施避孕。在她死后,他又找了一个情妇,并与她生养了十七个小孩。他相信他自己的行为向其教民昭示了淫乱是没有罪的,他悲叹他的儿女因为私生子的身份而会遭受磨难。他确实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他说:“我真是难以自拔,一方面没有女人我无法生活下去,而另一方面我却被禁止娶妻。”因此,他被迫公开过着可耻的生活。他为此又每天都心灵不安,良心受到折磨。他说:“当我的姘妇进出教堂和街道,我的私生子坐在我面前,我如何去宣扬贞洁、谴责乱交和通奸等不正当行为?”[3]

托马斯·培根在为布林格的《基督徒婚姻守则》(1542年版)一书所做的序言中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比婚姻之利与独身之弊。他说:“让别人去颂扬独身吧,说它是上帝所愿,而我要赞美婚姻,惟有婚姻会让天堂与尘世繁荣昌盛;让别人去颂扬独身吧,说它能使人免除俗世纷扰;而我要赞美光荣的婚姻,惟有婚姻才是有益于基督教世界的……”归纳起来,培根认为独身有如下害处:独身会导致人类衰落并最终灭亡,令国家一片荒芜没有人烟,独身者不愿服从神意生养众多,而要干着通奸、嫖娼、私通等肮脏勾当,危害基督的信仰,临死也只是孑然一身。因此,没有神赐予的独身资质的人,就不要选择独身。[4]

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宗教信仰都使新教徒坚定不移地反对独身。对他们而言,独身不仅违背《圣经》教义与人性,而且它给个人与社会造成的问题远甚于它所解决的问题。修道院也被认为是不人道的、反社会的。巴塞洛缪·巴蒂对当时盛行的观点如“死老婆要比娶老婆好”、“如果我们可以不要老婆,那我们就远离了烦恼”感到非常愤怒,他说:“这些说法往往都是在恶毒地或轻率地谴责女人,完全违背了上帝的意旨,因为神造女人是为了帮助男人,而不是成为男人的绊脚石。”[5]

在反独身主义者看来,教士独身制度还会威胁普通人的婚姻与家庭,危害社会道德,使社会的道德水准下降。天主教内部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1545年一位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天主教神甫写了一本匿名小册子,他强烈呼吁刚刚召集正准备召开的特兰特会议允许教士结婚,并批评天主教教士伪善的性生活和告解活动破坏了婚姻和家庭生活。他还指出,教士公开地与人偷情,公开地蓄养姘妇,而独身教士宿娼或有其他不轨性行为,只会受到小额罚款,还能继续保留教士的职位,这只会促使软弱的缺乏道德的俗人对通奸等恶行不以为然。[6]

独身制度背离了《圣经》对婚姻的赞美,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发了各种问题,不仅危害教士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不利影响,甚至还毒化了社会道德风尚。独身制度实施的结果与教会确立这一制度时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更使教会成为了众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