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娜的成功代表了教会取代父母成为婚姻的规范者和控制者的成功,同时也说明了在教会的意识形态中,独身的地位要高于婚姻。他们根据教会的结婚仪式举行了婚礼,并且邀请了大量的客人出席婚礼。此时,威廉及其两位妻子都已不在人世,教皇的判决不会危及任何现存的婚姻。在英国教会法庭中,要求解除婚姻的诉讼很少,更多的是要维护婚姻。一方面这是因为教会在离婚上的严正立场,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教会婚姻法规的认可程度。......
2023-07-26
的确,基督教的婚姻观念能够为社会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婚姻伦理的某些方面有利于维持婚姻稳定。[47]正如前文提到的,教会的婚姻规范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和神学色彩,它的每一项规定必须要经得起神学上的推敲。一旦这种过于理想主义的社会规范付诸实践,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与问题。
中世纪教会婚姻规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两难处境。
第一,独身之福与婚姻之神圣。独身与婚姻本身是对立,而教会非要努力将二者调和起来。不仅如此,教会还主张独身是最高理想,婚姻是首个圣事。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在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推崇到同样高度的同时,还要论证一个是最好,另一个是次好,这怎么不会引起观念上的冲突?教会在赞美独身的同时也要不遗余力地打击那些完全否认婚姻的异端思想。承认婚姻是理性行为,而维护独身则是宗教理想,理性与理想并不容易合二为一。尽管教会力图通过将教士独身制度化来解决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两难,不过教会推崇的是独身,独身的教士是社会的精英,占据了最好的社会资源,这即使不能导致人们对独身趋之若骛,至少也会让结婚的人感到低人一等。而且,独身的理想无论何其高尚,人的天性是难以泯灭的。一旦本该守身如玉的教士修女无法坚守自己的使命与理想,其结果对于教俗两界都将是灾难性的。
第二,婚姻构成中的同意与性关系的作用问题。教会承认同意是构成婚姻的首要条件,但是教会为了按照自己的理想规范社会生活,有时候又不得不以性关系作为唯一标准,强制性地要求当事人缔结婚姻,而不考虑其是否愿意。教会规定如果某信徒与一女子公开姘居,那么他必须与她定婚,或定下有附加条件的婚约,即只要再发生性关系,就构成夫妻关系。教会这么做显然初衷是好的,有的男女双方关系亲密,长期你来我往,但就是不结婚。为了杜绝这种在当时看来是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纯净社会道德,教会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却在理论上否认了自己的原则。因此可见,在判定婚姻是否已经形成上,无论是同意还是性关系都有缺陷。
第三,有效婚姻与非法婚姻。婚姻可以是有效的对夫妻双方都具有终身约束力的,但同时却是非法的,这种奇特规定在今天看来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教会规定的有效婚姻是只由现在时的同意或未来时的同意加性关系构成的,如果要使婚姻合法则需在此基础上附加两个条件,即按照规定公布结婚预告或取得结婚许可证,并且在教堂举行公开的婚礼。但是,不合法婚姻在被禁止的同时却能获得法律的承认,这就是教会婚姻规范的悖论所在。直到宗教改革前,教会一直为这一问题困扰,不遗余力地与之做斗争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13世纪中期以后,教会婚姻规范已经定型,英国的婚姻立法也不再有什么新内容,但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布法令反对秘密婚姻、要求婚姻程序公开化的原因。
第四,婚姻的不可解除与婚姻的失败。教会顽强地坚持只要是有效婚姻就终身有效,直到死亡将其结束。的确,根据基督教神学,婚姻是神圣的,因此也应该是美好的。但这毕竟只是理想,现实中的食色男女毕竟还生活在红尘中,不是生活在天堂,他们自有自己的欢喜忧愁。婚姻破裂、婚姻不幸这是不可能避免的。教会也知道尽管人们在结婚的时候满心愿意并许下承诺,结婚后还是可能出现变故。对于那些在教会看来确实比较严重的问题,教会也采取了一定的弥补措施,即前文所说的“不完全离婚”。但是,夫妻分居只能解决双方在共同生活上的困难,从此剥夺另择良偶的权利,这显然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个人的婚姻感受被湮没在教会的神学需要中,在选择伴侣上一旦有错误,就永无改正之机会,真是“嫁鸡随鸡,娶狗随狗”。
教会在实践自己的规范中也意识到了以上这些问题,并且力图通过各种途径予以解决。不过教会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它自身也无法真正贯彻教士的独身制度。到宗教改革前夕,教会内部的腐败堕落行为已经臭名昭著。教士蓄养情妇,嫖娼,甚至奸淫人妻。修女忘记了自己是基督的新娘,与人偷情,甚至成了教士的情妇或玩物。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还公然宣布自己有八个孩子。教会的这些劣迹进一步暴露了教会婚姻规范的伪善性。所以,问题是内在于教会的婚姻规范之中的,要想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其婚姻规范。而这也正是引发近代早期西方婚姻观念和规范变革的内在原因。
【注释】
[1]即《创世记》第二章第十八节,下同。《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年编。后文译文均出自该版本。
[2]Francis Martin, Marriage in the Old Testament and Intertestamental Periods, in Olsen, Glenn W.(ed). Christian Marriage: a historical study, New York : Crossroad Pub., 2001. p20.
[3]本书用“圆房”一词翻译英文中的“consummation”,该词在英语中的意思是指新婚夫妇通过第一次房事使婚姻圆满,在字面上正好与中文的“圆房”相对应。
[4]Martin Bucer, The Judgement of Martin Bucer, John Milton(trans), in Thompson, Torri L.(ed). Marriage and Its Diss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v4, London : Pickering & Chatto, 2005. p388.
[5]Brooke, Christopher N.L. The Medieval Idea of Marri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56-57.
[6]Jerome. Letter 22. http://www.newadvent.org/fathers/3001022.htm.
[7]St. Augustine. On Marriage and Concupiscence. http://www.newadvent.org/fathers/15071.htm.
[8]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9]Thomson, John A.F. The Western Church In The Middle Ages, London : Arnold, 1998. pp88,pp89.
[10]Kindregan, Charles P. A Theology of Marriage, Milwaukee: Bruce Pub. Co., 1967. p38.
[11][英]比德著:《英吉利教会史》,陈维振、周清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78、79页。
[12]Teresa Olsen Pierre. Marriage, Body, and Sacrament in the Age of Hugh of St.Victor, in Olsen, Glenn(ed). Christian Marriage : a historical study, p217.
[13]Joseph Martos. Catholic Marriage and Marital Dissolution in Medieval and Modern Times, in Hegy, Pierre & Martos, Joseph(eds). Catholic Divorce : the deception of annulments, NewYork: Continuum, 2000. p133.
[14]国内学者研究对此的研究可参见薄洁萍:《乱伦禁忌 :中世纪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限制》,载于《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15][英]比德著:《英吉利教会史》陈维振、周清民译,第70、71页。
[16][芬兰] E.A.韦斯特马克著:《人类婚姻史》,李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02、603页。
[17]Goody, Jac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45.
[18]Powell, Chilton Latham. English Domestic Relations, 1487-1653,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1972. p11.
[19][日]栗生武夫《婚姻法之现代化》,胡长清翻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20]关于国内对同意原则的研究可参见俞金尧:《中世纪教会婚姻法中的同意原则》,载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09—333页。
[21]W. Glenn Olsen. Marriage in Barbarian Kingdom and Christian Court : fifth through eleventh centuries, in Olsen, W.Glenn(ed). Christian Marriage:a historical study, p160.
[22]W. Glenn Olsen. Marriage in Barbarian Kingdom and Christian Court : fifth through eleventh centuries, in. Olsen, Glenn W.(ed). Christian Marriage : a historical study, p173.
[23]Kelly, Ansgar. Love and Marriage in the Age of Chaucer, Ithaca and London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5. p173.
[24]Joseph Martos. Catholic Marriage and Marital Dissolution in Medieval and Modern Times, in Hegy, Pierre & Martos, Joseph(eds). Catholic Divorce: the deception of annulments, New York :Continum, 2000. p135.
[25]W. Glenn Olsen. Marriage in Barbarian Kingdom and Christian Court : fifth through eleventh centuries, in Olsen, Glenn W. (ed). Christian Marriage: a historical study, p169.
[26]具体参见赵立行、于伟:《中世纪西欧骑士的典雅爱情》,载于《世界历史》2001年第4期。
[27]D'Avray, D.L. Medieval Marriage Sermons : mass communication in a culture without print,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
[28]W. Glenn Olsen. Marriage in Barbarian Kingdom and Christian Court:fifth through eleventh centuries, in Olsen, Glenn W. (ed). Christian Marriage:a historical study, p166.
[29]Fleming, Peter. Family and Household in Medieval England, New York : Palgrave, 2001. p51.
[30]Thomson, John A.F. The Western Church In The Middle Ages, London: Arnold, 1998. p88.
[31]禁婚亲等是指禁止通婚的亲属范围。
[32]Teresa Olsen Pierre. Marriage, Body, and Sacrament in the Age of Hugh of St.Victor, in Olsen, Glenn W.(ed). Christian Marriage : a historical study, p217.
[33]Michael M. Sheehan. Marriage and Family in English Conciliar and Synodal Legislation, in Farge, James K.(ed). Marriage,Family, and Law in Medieval Europe : collected studies, p85.
[34]Gies, Frances & Gies, Joseph.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Harper & Row, 1987. p245.
[35]Michael M. Sheehan.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 in Fourteenth-Century England: evidence of an Ely register, in. Farge, James K.(ed). Marriage,Family, and Law in Medieval Europe: collected studies, p51.
[36]Kelly, Henry Ansgar. Love and Marriage in the Age of Chaucer, p171.
[37]Brooke, Christopher N.L. The Medieval Idea of Marriage, pp144-148.
[38]Brooke, Christopher N.L. The Medieval Idea of Marriage, p148.
[39]Brooke, Christopher N.L. The Medieval Idea of Marriage, pp152-156.
[40]W. Glenn Olsen Marriage in Barbarian Kingdom and Christian Court : fifth through eleventh centuries, in Olsen, Glenn W.(ed). Christian Marriage : a historical study, p175.
[41]Michael M. Sheehan.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 in Fourteenth-Century England: evidence of an Ely register, in Farge, James K.(ed). Marriage, Family, and Law in Medieval Europe: collected studies, p46.
[42]Ibid, p54.
[43]Michael M. Sheehan.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 in Fourteenth-Century England :evidence of an Ely register, in Farge, James K.(ed). Marriage, Family, and Law in Medieval Europe: collected studies, p74.
[44]Hanawalt, Barbara A. The Ties That Bound : peasant families in medieval Engl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211-212.
[45]Fleming, Peter. Family and Household in Medieval England, p13.
[46]Hanawalt, Barbara A. The Ties That Bound : peasant families in medieval England, p212.
[47]参见刘新成:《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婚姻观》,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有关近代早期英国婚姻观念的变迁的文章
克里斯蒂娜的成功代表了教会取代父母成为婚姻的规范者和控制者的成功,同时也说明了在教会的意识形态中,独身的地位要高于婚姻。他们根据教会的结婚仪式举行了婚礼,并且邀请了大量的客人出席婚礼。此时,威廉及其两位妻子都已不在人世,教皇的判决不会危及任何现存的婚姻。在英国教会法庭中,要求解除婚姻的诉讼很少,更多的是要维护婚姻。一方面这是因为教会在离婚上的严正立场,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教会婚姻法规的认可程度。......
2023-07-26
秘密婚姻是指既没有公布结婚预告,也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获得教会特许证就缔结的婚姻。这种婚姻的秘密性是针对它缺乏官方所认可的公开性而言的,并不完全是指结婚双方在没有任何证人的情况下的私定终生的行为。这只是解除了夫妻双方共同生活的义务,而没有解除他们之间的婚姻纽带,因此不是真正的离婚,所以文中直接将之翻译为分居。在1857年前这是唯一一条离婚的法律途径,其前提就是夫妻一方的通奸行为,而且只有无过错方可以再婚。......
2023-07-26
至此之后,《公祷书》对婚礼仪式的规定就再也没有什么变化了。由于该派反对结婚有任何的宗教仪式,因此将婚宴作为结婚的核心部分。在英国革命后,由于清教和独立派思想的影响,婚姻仪式与习俗都出现了一些变化。1645年1月威斯敏斯特会议在《公共礼拜指南》中规定了新的结婚仪式。真正以立法形式规定这种新婚礼仪式的是1653年的贝尔朋议会。......
2023-07-26
但在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法律中,只有在女继承人的婚姻和教士的婚姻上,必须要有父母同意,而其他没有经过父母同意的婚姻还是有效的。首先是意识到不经过父母同意而缔结秘密婚姻的危害,认为这种轻率的结婚行为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布林格指出忤逆父母者在各国都是要受到惩罚的,并且认为不经父母同意就将其子女借婚姻之名拐走与盗窃无异。一般都认为子女应该经过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再结婚,这主要是针对年龄较小的人而言。......
2023-07-26
教会不得不承认婚姻是因为婚姻可以保证人类繁衍和避免淫乱发生,而且前者成为教会所明确认可的婚姻的首要目的。后者是耶稣和保罗所认可的婚姻的目的,教会承袭了这一观点。在《旧约》中已经萌生了婚姻的目的在于生育的观点。奥古斯丁认为婚姻有三大好处,即子女、忠诚与圣礼。在圣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思想的影响下,中世纪教会明确规定婚姻的正确目的在于传宗接代。另一方面教会视婚姻为圣事还有其自身的原因。......
2023-07-26
虽然外在的程序与仪式并不会影响到婚姻的有效性,但出于规范婚姻的需要,教会还是规定公布结婚预告和在教堂门口举行公开的仪式是正确的缔结婚姻的方式。有现在时婚约在身,一男子已经与一女子定婚,但娶了另一女子,该婚姻也是无效的,他应解除此婚姻,与前者结婚。比如,英诺森三世对血亲的规定就与现代婚姻法的规定很接近。罗马观点认为同意即构成婚姻,而日尔曼观点却认为合法的婚姻是由几个过程构成的,其中性关系是最根本的。......
2023-07-26
所有参与讨论离婚问题的人,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无一例外地指出事实上离婚现象非常普遍,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离婚上的诸多邪恶做法甚至导致亨利八世在1540年试图完全废除“离婚” 和分居,只有乱伦婚除外。天主教教会对通奸的处罚是使夫妻分居,双方都不得再婚。新教徒认为这并没有真正惩罚通奸者,对无过错方这种处罚也不公平,因此反对判处分居这种做法。......
2023-07-26
在宗教改革期间,否认婚姻要劣于独身、否认婚姻的圣事地位已经成为新教思想家的一致看法。出于维系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尚的需要,有必要重新确立婚姻的崇高地位,以规范人们的性行为。为了使自己的儿女免受婚姻之苦,父母迫使他们进入修道院,将他们交给魔鬼。最后,提高婚姻的地位是解决还俗修士修女生活问题的有效手段。破除独身至上的神话、赞扬婚姻的神圣地位可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的障碍,安心地过上凡夫俗子的生活。......
2023-07-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