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超级搭讪学:避免招人烦的终极技巧

超级搭讪学:避免招人烦的终极技巧

【摘要】: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啰唆都会造成相同的结果:招人烦。冯涛和江月是大学室友,两个人平时上课、吃饭都在一起,关系自然没得说。一个周末,冯涛在另外一座城市上学的女朋友来看他,江月也陪同接待。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冯涛也回来了,而且脸色很难堪。江月装作不知道上次的矛盾,非常热情地和对方打了个招呼之后,说冯涛出去了,看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传达。仅有说话热情是不够的,毫无技巧的谈话只会给他人带来烦恼。

既然是搭讪,难免要聊天;既然是聊天,难免会游离于各种不固定的主题上。在没有特定主题支配的聊天过程中,有些人为了避免尴尬往往把已经讲过一遍的事情,又换一个角度或者口气重复讲一遍。说者侃侃而谈,听者昏昏欲睡。当然,有些人在聊天的过程中之所以啰唆,并非为了避免尴尬,而是一种说话的习惯。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啰唆都会造成相同的结果:招人烦。

冯涛和江月是大学室友,两个人平时上课、吃饭都在一起,关系自然没得说。江月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说话特别啰唆。不管是大事、小事、急事、缓事,到他嘴里,都成了烦琐的事,唯有用啰唆的方式才能将其表达清楚。当然,冯涛之所以和江月关系好,并非因为他的啰唆,而是热心。平时宿舍里面的垃圾,十次有八次都是江月主动倒掉的;谁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江月往往也总是大家首先想到的人。时间久了之后,大家渐渐对江月的啰唆习以为常,反正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为了大家好,没有什么坏心眼。后来,为了调侃,冯涛还特意给江月起了一个外号“江妈妈”。不过,江月倒是满不在乎,室友这样叫,他也答应。

一个周末,冯涛在另外一座城市上学的女朋友来看他,江月也陪同接待。三个人在学校门口的一个小饭店吃了顿饭。因为是第一次见面,刚开始江月还有点拘谨,不过聊了一会儿之后,大家也都渐渐熟悉起来。这下可好,江月的“妈妈心”“妈妈嘴”又开始泛滥了。得知冯涛的女朋友去过自己的老家,江月便趁势把自己的老家热情地介绍了一遍,包括很多无关紧要的细节。其实,冯涛的女朋友只是顺口提了一下,而且她只在那里待了两天,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

后来,当冯涛的女朋友抱怨说学校的饭菜不好吃时,江月又像是关心自己的女朋友一样,问她喜欢吃什么,有没有可能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自己做饭吃。说到吃的,江月又把话题转到自己母亲身上,说母亲做的饭菜有多么可口。紧接着又顺势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还说以后有机会一定带他们两个去自己家乡尝尝这些美味。就这样,三个人的饭局,江月的说话时间比冯涛和他女朋友两个人的说话时间加起来还长。最后,在表面欢愉的氛围中,三个人结束了饭局。因为冯涛还要陪他女朋友去逛街,所以江月自己先回宿舍了。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冯涛也回来了,而且脸色很难堪。江月赶紧上前问出什么事情了,结果冯涛一句话也没说,蒙着脑袋就睡觉了。

原来,冯涛女朋友嫌弃在吃饭的时候他的这个爱唠叨的室友太啰唆,弄得没心情逛街了,所以一个人回旅馆住了,而且不让冯涛跟着。之后,虽然冯涛依旧和江月一起上课,但一起吃饭的时间明显减少了许多,而且两个人的关系也渐渐地变淡了。虽然冯涛没在江月面前正面提过这件事,但江月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之后,他也开始有意识地改掉自己在和他人说话时啰唆的毛病。有一次冯涛的女朋友把电话打到宿舍,而冯涛又不在,刚好江月接了电话。因为曾经一起吃过饭,虽然有过小矛盾,但彼此都还算理智。江月装作不知道上次的矛盾,非常热情地和对方打了个招呼之后,说冯涛出去了,看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传达。结果这通电话总共用时不到1分钟。

后来,冯涛的女朋友又来过一次,而且还是三个人一起吃饭,还一起逛街。虽然三个人都没有提及江月曾经的啰唆,冯涛的女朋友也没有提及那次电话让自己对江月印象的改观,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心理学家曾经就说话啰唆总结出了如下几个典型特征,分别是:

(1)不顾他人感受,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2)随意解释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轻率下结论。

(3)东拉西扯,说些和谈话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4)说话没有逻辑,频繁地从一个话题跳跃到另外一个话题。

(5)总感觉自己的话更有趣。

仅有说话热情是不够的,毫无技巧的谈话只会给他人带来烦恼。当然,啰唆作为一种说话习惯也好,或者因为紧张、尴尬而导致的思维混乱也罢,它确实可以通过练习、努力而改掉。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自己在聊天时犯啰唆这个毛病呢?

首先,要有明确的主题,即便这个主题很小,但也要明确你要讲述的内容。

其次,果断转移话题。搭讪聊天并不需要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总结、剖析,只需要进行礼节性的收尾处理,然后果断进入下一个话题。

最后,要学会倾听对方话语中的关键词。唯有对说话人的关键词有所领悟,才能在自己说话的时候有关键点。有关键点的谈话,再长也不会显得啰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