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政策新论:教育政策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社会政策新论:教育政策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摘要】:在社会活动中,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也是各式各样,包括教育法律、法令、法规、规章制度,教育发展方针、规划、计划、决定、决议、通知等。法律政策工具是立法规范,用来规范和惩治违法行为,如《教育法》;行政政策工具,是指运用国家行政权力来控制管理教育的发展,如审核和批准设立教育机构;思想政治政策工具,是指从思想上动员和说服式的教育方式,如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宏观教育政策侧重于理论,具有指导性作用。

大力发展公共教育,实施教育政策,是现代国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类发展水平的主要手段,是完善人力投资、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

一、教育政策的内涵和特点

(一)教育政策的内涵

所谓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政府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作为政府的一种社会政策,教育政策通常包括了比义务教育政策更为广泛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教育规划、规范教育关系、保证教育机会、分配教育资源等一系列政策活动的总和。在社会活动中,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也是各式各样,包括教育法律、法令、法规、规章制度,教育发展方针、规划、计划、决定、决议、通知等。

深刻地理解教育政策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

1.教育政策的主体

它是指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公共组织,如执政党、政府、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等,这些机构可以分为两方: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教育政策的接受者、执行者。制定者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接受者和执行者主要是社会成员与其他社会组织

2.教育政策的客体

这里指的是教育政策调控和管理的对象,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活动,涵盖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3.教育政策的目标

这是指教育政策所要达到的标准和目的,分为宏观的教育政策目标和微观的教育政策目标。宏观的政策目标是指教育要达到的总目标,如培育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微观政策目标指的是某一教育政策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如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4.教育政策工具

从教育政策实践来看,其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律、行政、经济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工具。法律政策工具是立法规范,用来规范和惩治违法行为,如《教育法》;行政政策工具,是指运用国家行政权力来控制管理教育的发展,如审核和批准设立教育机构;思想政治政策工具,是指从思想上动员和说服式的教育方式,如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几种教育政策工具互相配合、相互支持,缺一不可。

(二)教育政策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育政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强烈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

政治性是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直接反映制定政策的主体自身的利益要求,它不同于教育规律,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就是一个生动的阶级统治在教育政策上体现的例子。

2.相对稳定

教育政策一经确定,在其有效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相对保持不变,不能随意地更改,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对其的信任程度和执行时的坚定性。

3.目的性和可行性

教育政策是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体现和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的目的性是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没有目的性的教育政策是不存在的。要使教育政策的目的性变成现实,就要同时考虑教育政策的可行性。

4.权威实用性

我国的教育政策几乎都是由中共中央全国人大或政府部门单独或联合发布的,是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授权,为实现人民的教育意志而制定的教育准则,由于党和国家行为的合宪性,决定了教育政策的合法性,从而产生了权威性。

5.系统性和多功能性

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与其他公共政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涉及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其功能必定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零散的。

二、教育政策的目标和分类

从教育政策的含义中可以看出,教育政策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有受教育的机会,以及维护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与此同时,教育政策的目标也决定了其主要的内容,主要包含义务教育政策、奖助学金政策、助学贷款政策、高考制度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等。

(一)教育政策的目标

1.提供教育机会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迅猛发展,而教育是这个社会实现进步的源泉,同时也是个人发展与实现价值的必要途径,接受教育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的社会权利。教育资金匮乏会使得教育成为社会中的稀缺资源,阻碍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同时在市场条件下,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也会增加贫困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的难度,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综上所述,政府有义务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来弥补市场分配的不足,使全体社会成员更好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满足他们受教育的需求和权利。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服务资源;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公民教育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促进教育公平和平等

教育公平和平等就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公平和平等的分配,目的是确保每个人,无论其性别、种族、出生地、家庭背景、贫富状况等都能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和平等是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其他方面的社会公平和平等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政策的意义就是通过政策行动减少或消除由于社会文化价值、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制度的隔离、市场机制的排斥等所造成的社会资源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的家庭背景、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和平等。教育公平和平等可以按内容分为教育机会的公平和平等与教育结果的公平和平等。目前世界各国很少能够实现教育结果的均等,但是通过追求教育机会的公平和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能慢慢趋近教育结果的公平和平等。

(二)教育政策的分类

教育政策具有多样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涵盖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在人们认识中,常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政策进行分类,下面是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宏观教育政策和微观教育政策

这是从纵向的角度对教育政策进行分类。宏观教育政策侧重于理论,具有指导性作用。如“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阐明了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微观教育政策更为具体、偏重于实践,其可操作性更强一些,这方面教育政策往往是侧重于贯彻对上级教育政策的意见实施。如《××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有些教育政策既有宏观的内容又有微观的内容,如《教师法》,既有对教师宏观方面的要求又有对教师微观方面的规定。

2.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和教师政策[1]

教育质量政策,它所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问题。国家要制定最基本的学生培育质量标准,以及实现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此国家应该对学生的有关问题和学校课程标准、体系与结构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作出政策规范。

教育体制政策,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问题。为此国家要制定政策规范去处理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从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关系来看,在各类教育上,教育体制政策就是要调节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等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从各种教育管理的关系来看,教育体制政策就是要调节好中央部门与地方办学的关系,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学校与学校的关系。

教育经费政策,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筹措教育经费,以及如何使用教育经费。就如何筹措教育经费而言,教育经费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的关系。在政府主渠道中,如何处理好中央政府出钱办教育和地方政府出钱办教育的关系。就如何分配教育经费而言,在教育经费的平面结构上,就是要处理好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事业费中,要处理好人头费和其他费用之间的关系;在教育经费分配的对象结构上,要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经费分配间的关系。

教师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高的师资队伍。为此要处理好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对教师优厚待遇之间的关系。因为只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而无优厚待遇,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很难保证数量;而只对教师提供优厚的待遇而无严格要求的话,在数量上有保证而缺乏质量要求。就对教师的严格要求而论,就是要对教师的“进”“出”“用”作出规定。

3.教育总政策、教育基本政策和教育具体政策[2]

我国的教育总政策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表达得很清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育德、智、体等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基本政策指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政策规范。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涉及范围较广,数量也较多。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包括: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中央宏观调控和地方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政策,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参与办学共同发展教育的政策,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等等。

教育的具体政策是针对教育政策的某一方面而制定的,它的具体内容涉及的方面更细、更广,如我国的民办教师政策、派遣留学生政策、高校收费政策、高校毕业生分配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政策、发展残疾人教育政策、发展师范教育政策、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政策等。所有这些政策构成了庞大的教育政策体系,保证了我国的教育沿着健康规范的轨道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