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兆乾贵池发现的安徽贵池傩戏戏本加入清代南方唱书研究

王兆乾贵池发现的安徽贵池傩戏戏本加入清代南方唱书研究

【摘要】:据王兆乾先生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贵池地区流行传播的此类傩戏戏本还有《摇钱树》、《包文拯犁田》、《斩泾》、《黄太尉》、《乔三教》等,经历政治文化运动之后,到1983 年贵池地区开始恢复昔日傩戏演出时,原先有些村落曾保存的傩戏戏本多已散失掉了。

安徽贵池傩戏是一种现在还在当地年节期间说唱的“清代南方唱书”,这种唱书的发现者是王兆乾先生。1952 年,王兆乾先生为了寻找相关黄梅戏的腔调源头以及与目连戏的关系,曾去了贵池,他从刘街乡刘本质那儿得到了一部清代傩戏《孟姜女寻夫记》写本,是当时刘姓家族的演出本。王先生回来后经过阅读和查找资料写成了一篇文章,并发表在上海的《文艺月报》上。1956 年,王兆乾先生再次来到贵池清溪乡、刘街乡指导演出,又看到了《花关索》《刘文龙赶考》两部写本。他将搜集到的这些戏词戏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他说:“五十年代后期,我在校订这些剧本时,认为它们大都是七言叙述体唱词,上下句结构,文字俚俗无奇,颇像民间唱本,产生年代不可能很早,或为清代花部崛起后的产物,因为从未见到过比花部更早的完整的齐言体戏曲剧本。”[1]由于各种运动和“文革”接踵而来,他对于当时相关贵池傩戏戏本戏词所产生的疑问和推测,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1983 年以后,当地民众恢复了傩戏的演出活动。王先生从那个时候起,每年春节期间或春节之后就背着照相机、录音机,逐村走访,在此过程中又先后看到了另一些贵池傩戏的戏本,如《刘文龙》《和番记》《范杞良》《陈州粜米记》《薛仁贵征东》《章文显》《章文选》等,他将这七种和前面获得的三种凡十种戏本经过整理,于1995年由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2]

20 世纪50 年代后期,王兆乾先生对于贵池傩戏戏本戏词所产生的疑问和推测,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比较圆满的解决,这也和当时探讨这种戏本本身来源、产生时代问题没有任何相类似的作品和文献可以参照解读有关。随着时间推移,1967 年上海嘉定县宣姓墓葬中“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的出土给了王兆乾先生将这些傩戏戏本戏词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新的启发。更加上80 年代以后,他在贵池傩戏采访调查,则更加深了他对傩戏戏本的理解和认识。他发现贵池傩戏戏本戏词和一般的傩戏戏本戏词是不一样的,这些戏本戏词居然和“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相类似甚至完全一样。“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1967 年被揭示之前,没有任何史料被发现有相同或相似的记载。这种文体在宋元词话之后,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的出土,为我们打开了研究俗文学文献的一扇窗口。通过下面表9-1至9-5,我们来比较一下两者唱词之异同。

表9-1 “安徽贵池傩戏戏本戏词”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比较表

表9-2 “安徽贵池傩戏戏本戏词”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比较表

从表9-1、表9-2、表9-3 安徽贵池傩戏《陈州粜米记》《宋仁宗不认母》《花关索》和明成化刊本同名曲本的语言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有着近似或完全一样的语言内容,这说明了两者之间有紧密的关系。二者哪一种更为靠前,下面进行进一步分析。

傩戏本中唱词均为七字句,未见有十字句的唱词,如《薛仁贵征东》中的戏本戏词就是这样,而在明成化刊本《薛仁贵跨海征东故事》同内容曲词中却出现了大量的十字句(见表9-4、表9-5):

表9-3 “安徽贵池傩戏戏本戏词”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比较表

表9-4 “安徽贵池傩戏戏本戏词”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比较表

表9-5 “安徽贵池傩戏戏本戏词”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比较表

鉴于表9-4、表9-5 的情况,王兆乾先生认为,民间讲唱文学中,“攒十字”出现较为晚。据叶德均先生的说法,“攒十字”约形成于元代,盛行于明初。他以明成化刊本《花关索》为例,赵景深认为是元人刻本,因其中已经有少量的“攒十字”。《薛平贵平辽传》较《花关索传》应用十言多,似为后期的产物。而傩戏《薛仁贵征东》写本却仅仅用七言,未见有攒十字句子出现,疑傩戏《薛仁贵征东》早于明成化刊本《薛仁贵平辽传》,或是《薛仁贵平辽传》的母本。[3]

王兆乾搜集到的安徽贵池傩戏戏本种类中并不是在“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中都能看到,如《章文选》《章文显》《张四姐》《刘文龙赶考》《刘文龙》《和番记》《寻夫记》《范杞良》《孟姜女寻夫记》等。据王兆乾先生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贵池地区流行传播的此类傩戏戏本还有《摇钱树》(或称《摇钱记》《崔文瑞》《摆花张四姐》)、《包文拯犁田》、《斩泾》、《黄太尉》、《乔三教》等,经历政治文化运动之后,到1983 年贵池地区开始恢复昔日傩戏演出时,原先有些村落曾保存的傩戏戏本多已散失掉了。以上情况说明,我们今天见到的“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应该是在当时流行的“说唱词话”中很少的一个部分,而其他很大一部分今天已经看不到了,如果不是宣姓墓葬中出土的“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可能到现在都不明白在明代十分流行的“说唱词话”有什么具体内容和形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