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末上海闲散文化环境与唱新闻

清末上海闲散文化环境与唱新闻

【摘要】:1909 年出版的《图画日报》提及相关清末上海城市“说唱环境氛围”的曲艺曲种形式有以下12种:1.“小热昏之瞎嚼咀”沪上有种似说书非说书、似唱曲非唱曲之人,手持竹片二块,沿街卖唱,俗称“小热昏”。这里除售卖酒茶之外,还请了一些滩簧、影戏艺人来表演,真的成为了一个“痴男怨女藉此以为幽欢密约之地”的“夜花园”。图片中的“唱新闻”究竟是干什么呢?这里的“唱新闻”,不是指“朝报”的新闻,而是指新奇的“故事”。

1909 年出版的《图画日报》提及相关清末上海城市“说唱环境氛围”的曲艺曲种形式有以下12种:

1.“小热昏之瞎嚼咀”

沪上有种似说书非说书、似唱曲非唱曲之人,手持竹片二块,沿街卖唱,俗称“小热昏”。所唱之句,甚属鄙俚,然亦有劝人戒嫖戒赌戒烟戒酒等歌。于社会或未尝无益。独是若辈人格极贱,每善掇拾里巷间一切淫秽之事,编成句调,随意乱唱,如俗所谓瞎蛆者,意图多获曲资,此则大为风俗人心之害,有不可不禁者。[14]

2.“卖山歌

“山歌句子真粗俗,大半不通难入目。何况男女私情多,最是奸淫最龌龊。拔兰花,赵圣贤,十望郎,十勿攀,种种山歌,安得买来付一炬,不许再把刻板翻。”[15]卖山歌即卖唱本,歌词旁有图,卖山歌者坐在街道路边路阶上,旁边置放一个类似屏风的很大的架子,架子折叠开来并摆在大街上,上面摆满了多达数百种(册)的关于山歌和其他类唱本,有中年者向前弓腰驻足浏览观看,寻找需要购买的唱本,当然,这架子上所摆也应包含了“五彩面唱本”之中“唱书类”唱本,从此图可目睹当时上海城市街道上各类唱本小册子销售之繁荣兴旺。

3.“卖朝报”

“敲的咯当当,肩上招牌插一方。新出新闻卖朝报,三文二文便可买一张。此等朝报向来有,瞎三话四难根究。如今世界开通报纸多,还向街头出怎丑。”[16]

4.“唱小曲”

如“唱小曲,句调熟。闹五更,十八摸,一只胡琴咿咿哑,一遍听过无还覆。小曲从来藏导淫,伤人败俗害人心”。[17]

5.“女子自由听书”

上海地区有像柳敬亭那样说评话的,弹着三弦,讲说《珍珠塔》等故事,每天上午八九点钟,听讲说的人“联袂而来”,一边品茶一边细听,当然也需要花钱若干。书场中专门设有女座,“小家荡妇,富室娇娃,公馆之宠姬,妓寮之雏娘,莫不靓妆艳服,按时而临”。[18]

6.“说因果

“手敲小钹说因果,口唱还将手势做。乡人环听笑眯眯,只为乡音说的真清楚。因果字音同淫歌,满口说来淫歌多,淫歌那得称因果,嚼古喷蛆说什么。”[19]

7.“夜花园之滩簧”

上海自有租界地以来,就建了许多花园,西方人士往往在内游玩。当地人看到“花园”有利可图,就在租界界限那儿,在夏秋之交,搭起了一些茅亭,供夜晚游荡的青年男女憩息。这里除售卖酒茶之外,还请了一些滩簧、影戏艺人来表演,真的成为了一个“痴男怨女藉此以为幽欢密约之地”的“夜花园”。[20]

8.“书场年节会书”

“沪上各书场,每届年节,向有说会书之举。凡柳敬亭一流人在沪者,无论大书小说,一律登台奏技。至其所说各书,类取耐人谛听,促人欢笑为主,故无不诙谐百出,与平日之书有异,而座上客满,亦较平日为多。”[21]

9.“卖梨膏糖”

“小锣当当敲门外,卖糖到提起喉咙。唱几声阿吃百草好梨膏,梨膏消痰又止咳,吃糖更比吃药高。卖糖虽然小生意,瞎三话四也要嘴巴好。”[22]

10.“换碗担”

“换碗换碗街头喊,五彩青花随意拣。只换东西不卖钱,任尔钱多不入眼。世上见钱开眼人,可叹不如一小贩。多多少少尽要拿,羞对街头换碗担。”[23]

11.“卖膏药”

“打拳卖膏药,练就好手脚。奉送医伤不要钱,不过买我膏药却要钱几百。不买膏药伤难医,手摩伤处将人欺。口口声声休错过,劝尔将钱摸出莫迟疑。”[24]

12.“唱新闻”

有幅图(边题“唱新闻”):街道边上房门外边站者一个敞着怀的男人,一手拿算盘,一手拿着一册薄薄的翻开了一页的“唱本”,歪着头全神贯注地在唱。街道的远处走来了两个男人,一个两手捧着一册薄薄的“唱本”,另一个左手搭在这个男人肩膀,右手随意前后摆动着,两人眼睛都盯着那册“唱本”边走边尽情地唱着。[25]

“卖朝报”形式:卖朝报者是一位青年男子,一手拿小锤,一手拿铜锣,肩膀后面上方插着一个招牌,招牌上贴着当天的一份“朝报”,左肩下方腰部露出挎着的一个装满“朝报”的袋子,这位青年男子一边敲小锣,一边唱着:“新出新闻卖朝报,三文二文便可买一张。”这应是当时街头卖报的一种说唱形式。

“卖山歌”:编辑歌词中提到了“山歌”句子“粗俗”,甚至“大半不通难入目”,其内容多是讲“男女私情”的“最是奸淫最龌龊”的故事,其曲名有“拔兰花,赵圣关,十望郎,十勿攀”。这里提到的是清末时期上海曾出版的山歌小唱滩簧时调唱片和唱本的一些曲名。《拔兰花》又名《唱说拔兰花》,《赵圣关》又名《赵圣关山歌全传》,《十望郎》、《十勿攀》又名《十弗攀》,民国14年新订《大成书局图书目录》中《五彩面唱本》中未标示唱本的“往”字条下即有《十望郎》,此曲本与《妓女悲秋》《忆帝妃》《打牙牌》同在一条下。而作为“唱书类”图书的“唱本”,也和《十望郎》一类“唱本”同属于“五彩面唱本”中的未标示什么唱本的某条下,所以,上海地区“卖山歌”者所卖“山歌”类“唱本”中也就包含了“唱书类”的“唱本”。

“唱新闻”:图中三个人不是拿着报纸在看,而是拿着“唱本”在唱,当然这三个人也不是在卖报纸,我们从和“卖朝报”比较中就可以看出区别。“卖报纸”者,肩膀后面还插着带有一张报纸的招牌,同时两手还在敲着小铜锣,身后背着报纸袋子。图片中的“唱新闻”究竟是干什么呢?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唱书”在上海地区表演流行的一种方法:上海市民中识字的人或中下层识字人群买下“唱书类”的“唱本”来自己唱读自娱自乐,回到家中,也唱读给自己家人和自己周围的邻居朋友听。这里的“唱新闻”,不是指“朝报”的新闻,而是指新奇的“故事”。因为“五彩面唱本”中就有这样的唱本,《新闻瞎子彪》《月明珠》曲本就有《阴功感报(民国新闻)》《眼前速报(新闻故事)》《还魂演说(民国新闻)》《民国奇怪新闻》,莲花乐曲本有《直奉战争(胞反新闻)》,这里的“新闻”二字,均不是指报纸上的新闻,而是指“故事”,既是根据报纸上的新闻编撰的,也是指“故事”,这里的“新”有“新奇”“新近”之意,“闻”有“听到的故事”“告诉的故事”的意思。在沿江流域众多唱书中,许多按当代新奇故事编撰的唱书开篇唱词中,往往都要加入“新闻”或“新文”一词,这里的“新闻”或“新文”即指“新近发生的奇怪故事”,如湖北唱书《双合莲》(讲清代湖北地区发生的新奇故事)开篇:“崇阳有本《双合莲》,几句新文(闻)不多言。乐人唱来也快乐,愁人唱来也新鲜,慢慢唱来有根源。”[26]湖南唱书《五美图》开篇:“三代雍正接了位,一十三载把驾崩。四代乾隆大宝,雨顺风调太平春。此书乾隆年间事,五十七年出新文(闻)。忠奸二字朝朝有,哪朝没有好和忠。”[27]故清末上海地区流行的“唱新闻”现象就是“唱书”曲艺曲种在此地的一种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