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南方唱书对昭通唱书的影响

清代南方唱书对昭通唱书的影响

【摘要】:据吴文昌回忆,他家里新中国成立前搜集有近百种讲故事的唱书,这些唱书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从昆明买来,这种唱本大都是石印,所以叫作“洋本子”。二是逢年过节,四川高县、筠连的行商运来卖的,他们把各种书的样本用线穿系在一个竹架上,这种竹架可以扛在肩上四处寻走,招徕顾客。这里出现了称为“洋本子”的石印本和称为“土本子”的木刻本。

吴义昌(1935—?),男,昭通县人,昭通地区文教局干部。据吴文昌回忆,他家里新中国成立前搜集有近百种讲故事的唱书,这些唱书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从昆明买来,这种唱本大都是石印,所以叫作“洋本子”。二是逢年过节,四川高县、筠连的行商运来卖的,他们把各种书的样本用线穿系在一个竹架上,这种竹架可以扛在肩上四处寻走,招徕顾客。这种唱本多数是木刻本,人们叫“土本子”,装订也很简陋,一本书只穿一二根纸针,买来后自己还要加书皮,用的纸也是高县一带出产的。

这里出现了称为“洋本子”的石印本和称为“土本子”的木刻本。“洋本子”来自昆明,石印术是近代才出现的印刷术,传入中国广州、上海的时间大约是在同治、光绪年间。昆明出现石印本唱书的时间最早也在同治年间,这和前面记载时间相符。所以,如果是照洋本子来说唱的唱书,这应该是在同治年间或之后出现的现象;被称为“土本子”的木刻本是从临近四川的高县、筠连的行商在“逢年过节”的日子里才运来买的,这种木刻本应该比较早,现在发现的长江流域各省唱书的木刻本最早有嘉庆、道光年间的,如果按李短褡咸丰年间说唱书的话,那么无论是口传的还是木刻的“昭通唱书”都应该是在道光、咸丰年间就已经存在并且在这个地区开始流行了。

调查中曾有幸发现了一位农民大叔收藏的《摇钱树》中卷,共23页,32开,每页132字,七字句从头至尾,木刻残本,用棉纸印的扉页上刻有“荣昌堂”字样。“荣昌堂”,系解放前内江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木刻印书出售的坐商商号名称。黄林还谈到他们搜集到的《鹦哥记》油印本的末尾有这样的唱词:“唱的翻印来添寿,堂记正本内江城。”黄林解释说:“演唱翻印唱本是行善,做好事,可以添寿元。这种宣传无疑是荒唐可笑的,尽管编印发行唱本,在传播文化及宣扬某些道德观念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做好事’。编印、出版《鹦哥记》的是荣昌堂,因而叫做‘堂记正本’。而‘荣昌堂’这个印书的商号就在内江城里,故而称之为‘堂记正本内江城’,这和宜宾地区文化馆提供的情况是完全一致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