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唱书是真正“活着”的唱书,民间仍然有唱书人在唱。如今,黄女士正在培养自己的儿女、徒弟学唱唱书。保山地区的唱书艺人有多位,每个人会唱的书目也不一样。在此对其中一部分艺人进行了调研:1.黄正芬,女,1967 年生,汉族,云南省保山市腾冲人,保山唱书传承人,师从自己的父辈,父师从祖辈,目前带有多位徒弟。......
2023-07-25
“清代南方唱书”概念涉及三个关键词:“清代”、“南方”、“唱书”。时间范畴“清代”,指清顺治元年(1644)始至清宣统三年(1911)这段历史时期;地理空间“南方”,主要指长江流域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以及广西等省区;“唱书”是指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曲艺表演形式及其文本的总称。
“清代南方唱书”与“清代北方鼓词”均是流行于民间、具有深远影响的曲艺曲种,两者区别在于流行区域、表演风格、唱词文本形式、唱词内容及句式等方面的不同。“清代南方唱书”之名源于其民间称呼,在文学上应该定义为“清代说唱词话”。
“词话,是盛行于元、明两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一般认为渊源于唐、五代的词文,直接继承于宋代的说话伎艺。词话的名称,不见于宋、金文献,只在《元史刑法志》和《通制条格杂令》中才有关于禁止民间子弟‘演唱词话’‘搬唱词话’的禁令。元陶宗仪《辍耕录》:‘宋有戏曲、唱诨、词说。’有的研究者认为词说即是词话。”[1]“词话”作为一种曲艺曲种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元代史料中。
例如《元史·刑法志》:“诸民间子弟,不务正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2]
又如《元典章·刑部》:“至元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书兵刑部承奉中书省札付,据大司农呈:河北河南道巡行劝农官申:顺天路束鹿县头店,见人家内聚约百人,自搬词传,动乐饮酒。为此,本县官司取讫社长田秀井、田拗驴等各人招伏,不合纵令侄男等攒钱置面戏等物,量情断罪外,本司看详,除系籍正色乐人外,其馀农民、市户、良家子弟,若有不务本业,学习散乐、般说词话人等,并行禁约,是为长便,乞照详事,都省准呈:除已札付大司农禁约外,仰依上施行。”[3]
元完颜纳丹等纂《通制条格》卷二十七《搬词》:“至元十一年十一月,中书省大司农司呈:河南河北道巡行劝农官申:顺天路束鹿县镇头店,聚约百人,般唱词话。社长田秀等约量定罪。外本司看详,除系籍正色乐人外,其馀农民市户良家子弟,若有不务本业,习学散乐,般唱词话,并行禁约。都省准呈。”[4]
这些文献中出现了“演唱词话”“自搬词传”“般说词话”“般唱词话”等词汇,其中最关键的是出现了“词话”一词,同时通过前面的定语“演唱”、“自搬”“般说”“般唱”等,说明这个曲种或者戏种是“演唱”“般说”“般唱”的,且是“自搬”的。既然有“演”“般”“搬”等动词,应有受动对象的。其应该是“词话”之文本,即为演员演出活动所使用的底本。
虽元代史料和书目中并没有提到或涉及元代“词话”的文本问题,但这并不能说明“元代说唱词话”没有文本传世。
1967 年,上海郊区嘉定县宣姓墓葬中出土了“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其中有些曲本封面明确刊有“词话”或“说唱词话”字样。如《石郎驸马传》封面,上部是相关内容之场景图像,下部为竖五行文字,右一行“善恶到头终有报”,右二行“新刊全相”,右三行“说唱词话传”,右四行“石郎驸马”,右五行“只争来早与来迟”。《乌盆传》封面,顶头横栏“永顺堂新刊”,中部相关内容之场景图像,下部竖五行,右一行“宗富屈死强徒手”,右二行“包龙图断”,右三行“全相说唱词话”,右四行“歪乌盆传”,右五行“不遇清官怎雪冤”。《张文贵传》封面,上部是场景图像,下部为竖三行,右行“说唱张文贵”,中行“包龙图公案词话”,左行“□□□宝传”。《莺哥传》封面,上部“永顺堂新刊”,中部“鹦哥”场景图像,下部竖三行,右行“全相莺哥”,中行“新刊说唱足本词话”,左行“行孝义传”。以上“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封面所出现的“词话”“说唱词话”“说唱足本词话”等,说明其属于“说唱词话”曲艺曲种之表演文本。
“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文本的出土,印证了一个事实:元代史料中所提及的“演唱”“般说”“搬唱”之“词话”确实是存在于元明时期的一种曲艺曲种伎艺,且这种伎艺有文本存在。通过这些出土的“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可以了解到“说唱词话”文本形式与内容的真实面貌。
以“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文本形式与内容为基础往上推,可知“元代说唱词话”文本的大概形式与内容。如果元明都存在“说唱词话”曲艺曲种的表演形式与文本的话,那么这种“说唱词话”到了清代是否传承发展变异?还是到了清代就因此而“绝迹”?之所以这样推测,是因为至今为止,学界尚未在清代史料中见到相关“清代说唱词话”的记载或论述。
通过对收集到的大量清代文本包含清代北方鼓词、南方弹词、木鱼书、福州评话及“南方唱书”的文本和相关资料的整理、比较、研究,从内容形式、印刷版本和传承等诸方面找到了和“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相类似的清代“南方唱书”文本,这些文本就是“元明说唱词话”文本在清代的传承发展,民间通常称之为“唱书”,从文学形式内容和文学历史传承角度来说,应称之为“清代说唱词话”。可以说,“清代说唱词话”是“南方唱书”的学名和雅名,二者是同一意义语词的不同名称。
有关清代南方唱书研究的文章
保山唱书是真正“活着”的唱书,民间仍然有唱书人在唱。如今,黄女士正在培养自己的儿女、徒弟学唱唱书。保山地区的唱书艺人有多位,每个人会唱的书目也不一样。在此对其中一部分艺人进行了调研:1.黄正芬,女,1967 年生,汉族,云南省保山市腾冲人,保山唱书传承人,师从自己的父辈,父师从祖辈,目前带有多位徒弟。......
2023-07-25
“清代南方唱书”与“清代北方鼓词”均是流行于民间、具有深远影响的曲艺曲种,两者区别在于流行区域、表演风格、唱词文本形式、唱词内容及句式等方面的不同。“清代南方唱书”之名源于其民间称呼,在文学上应该定义为“清代说唱词话”。之所以这样推测,是因为至今为止,学界尚未在清代史料中见到相关“清代说唱词话”的记载或论述。可以说,“清代说唱词话”是“南方唱书”的学名和雅名,二者是同一意义语词的不同名称。......
2023-07-25
清代南方唱书的底层民众思想意识形态,是通过建构的“民间信仰体系”来体现的。“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渊源,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信仰就与人同行。清代南方唱书内容中的“民间信仰体系”建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第一层面:天,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率领的天上神仙、天兵天将等人,玉皇大帝处理人间事的正面代表人物是太白金星。......
2023-07-25
“安顺唱书”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闲暇时用方音朗诵散流在当地的唱本自娱,不时吸引一些人围坐聆听,逐渐形成一种能唱者捧书照本宣科,爱听者趋附聆听的十分随意的演唱方式”外,还有一种主要的“地戏式”演唱方式。而“安顺唱书”的文本和表演形式中则体现出一种复杂的“历史社会记忆”之“遗存”。......
2023-07-25
威信,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地区云贵川交界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曹先生谈到唱“唱书”不是随意唱,“唱书时有规律的,从起唱到收唱,音长音短、音低音高,都是有规矩的”,尽管这样,对于完全是一个套路重复演唱的“唱书”,听别人唱得多了,也能够“无师自通”学会唱了。......
2023-07-25
“昭通唱书”的演唱形式十分简便,一人讲唱,以唱为主,不用乐器伴奏,唱书人都是业余爱好,不以唱书为职业,只要有一定文化,可以读通唱书又会唱唱腔的都可以演唱,应邀的唱书者也不收报酬。“昭通唱书”多在农历正月春节期间和农闲季节演唱。据昭通东风公社北坡生产五队63岁的王开德老人说:“喜爱听书的人家,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家风也好。”可见,年长者常把听书看作是对青年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023-07-25
同名的石印本有两个版本,其中第一个《乌盆记全传》属于清末翻刻本,线装,四针眼,系合订本,由《乌盆记全传》和《三下南唐》两部分组成,系上海元昌印书馆发行,页面18.5cm×12.5cm,板框17.5cm×11.5cm,每版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六个字。第二个版本《包公案乌盆记全传》也属于清末翻刻本,由汉中炼石斋书局印行,线装,四针眼,页面19cm×13.5cm,板框18cm×12.5cm,正文每版二十三行,每行四十九个字。......
2023-07-25
木鱼书,广义是指粤方言诗赞系说唱文学,涵盖单一样式的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等。潮州歌册,也称为府城歌,也称为方言弹词,是广东省潮州地区自清代以来流行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潮州歌册的受众主要是潮州地区的妇女群体,对于那个时代的妇女群体,听潮歌等同看一场潮剧大戏。......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