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揭示古籍整理受古典文学影响

《中国古典文献学》揭示古籍整理受古典文学影响

【摘要】:古典文学知识对出土文献整理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古典文学修养有助于对出土文献的释读、点校、整理。这时从传世文献中获得的古典文学基础知识,可能比单纯的文字考释、简牍编连方法更有用。其次,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有助于发现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秦妇吟》失传这一文学史上的千年悬案,正赖出土文献而获得解决;而《秦妇吟》卷子的学术价值,也正赖此而得以显现。

古典文学知识对出土文献整理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古典文学修养有助于对出土文献的释读、点校、整理。出土的古代文献与传世文献即使是内容完全相同,也会由于它是用前代文字书写的,或历史年代久远而出现断简、朽坏等原因而难以辨识、释读。这时从传世文献中获得的古典文学基础知识,可能比单纯的文字考释、简牍编连方法更有用。比如今本《诗经》中有《清庙》一篇,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中“清”字后的“庙”漫灭,如果单从文字学的角度也许永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另一处《清庙》一诗“肃肃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中“肃肃显相”、“济济”、“之德”诸字并诗题均文字漫灭,整理时也正是依赖人们对传世文献《诗经》的了解而补足的。

其次,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有助于发现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出土文献具有多大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其自身,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它与传世文献的关系。如果一种出土文献是某个古代佚籍,对传世文献便有补阙之功;属于传世文献的不同版本,则对传世文献有校勘之用;属于传世文献的不同注本,则是对传世文献的注解之资。如果属于登记流水账,则其价值可能更多只有利于考察当时书体的演变。例如,1977年安徽阜阳发掘到的一批汉简,出于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其中有《离骚》残文四字,但这四字意义却十分重大。因为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历史上有无屈原其人,《离骚》是否为屈原所作,现代一直有人怀疑,不断发生争论。有人根据荀悦《汉纪·孝武皇帝纪三》中“上使[刘安]作《离骚赋》”的记载,认为《离骚》是刘安所作。而夏侯灶墓中《离骚》残文的发现,足以否定《离骚》出自刘安之手。因为夏侯灶殁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其时刘安年幼,且尚未封淮南王,自无可能作此巨篇。

又如在敦煌遗书中有一卷失传千年的唐末著名诗人韦庄的名篇《秦妇吟》,这首长诗写一个妇女在黄巢攻破长安之后逃难江南的故事。《秦妇吟》这首诗,历代史志或笔记小说记载很多:《唐诗纪事》卷六十八“韦庄”条、《唐才子传》卷十都记有此事,且都引用了《秦妇吟》“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之句。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以歌词自娱”条曰:“蜀相韦庄应举时,遇黄寇犯阙,著《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亦多垂讶,庄乃讳之。时人号‘《秦妇吟》秀才’。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障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6]韦庄的弟弟韦蔼编《浣花集》时竟亦不收此作,可见韦庄讳言此诗是实,且有深层隐因。但是,由于此《秦妇吟》一首早已失传,人们只能无端猜测。敦煌遗书中的《秦妇吟》卷子发现后,使人们有可能取原作与史料相结合研究,解决这一千古之谜。陈寅恪先生《韦庄秦妇吟诗校笺》一文,正是(这样)通过对秦妇逃难路线的考证,发现秦妇所逃出长安至江南路线,与当时由长安逃难至蜀中的路线,实皆须经过后蜀主王建当时的防区,而在这一防区内就发生过逃难“李氏女”委身将军之事。韦庄此诗本写乱离惨状,不料却触及新朝宫闱隐事,他当然要对此诗讳莫如深了。《秦妇吟》失传这一文学史上的千年悬案,正赖出土文献而获得解决;而《秦妇吟》卷子的学术价值,也正赖此而得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