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敦煌文献的种类及其影响

敦煌文献的种类及其影响

【摘要】:敦煌文献,除了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资料之外,还包括汉晋简牍、碑刻等。敦煌藏经洞文献,又称“敦煌遗书”或“敦煌石室遗书”,这些文献除汉文文献以外,还有以藏文、回鹘文、突厥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等民族文字撰成的写本,而且几乎都是孤本。敦煌佛教文献,基本属于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写本。敦煌遗书中的道教文献远不及佛教,据统计,约500件道教文献。敦煌文献中还有袄教、景教、摩尼教的文书。

敦煌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艺术宝库,自19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不算短的时期内,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敦煌发现的文物文献进行了广泛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

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主要涉及中世纪中国与中亚的历史、地理考古宗教民俗、艺术、文学、语言、文字、建筑科技等领域;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敦煌文献、敦煌史地、敦煌艺术。敦煌文献,除了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资料之外,还包括汉晋简牍、碑刻等。1990年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即贰师泉附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2万多枚汉晋简牍,内容涉及诏书、法令、官府文书、驿置簿籍等,内容突破了以往出土汉简单纯记载边防屯戍的范围,被称为“大漠瑰宝”。敦煌史地,着重研究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敦煌地方史,以及长城、烽燧等遗址。敦煌艺术,除了研究宗教壁画、塑像艺术外,还包括魏晋古墓壁画艺术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有学者开列了100多个研究专题,即使如此,还不能囊括敦煌学的全部内容。1993年以来敦煌研究院编撰出30册石窟研究著作,含建筑、彩塑、图案、舞乐、服饰、显教图像、密教图像、山水画动物画、纸绢画、供养人像、交通史料、体育史料、家具史料、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贤愚经故事、佛教史迹画、经变画、书法艺术等20余专题,可见敦煌学范围之广泛。我们这里仅就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资料及敦煌出土的简牍与金石碑刻等敦煌文献作概略介绍。

敦煌藏经洞文献,又称“敦煌遗书”或“敦煌石室遗书”,这些文献除汉文文献以外,还有以藏文、回鹘文、突厥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等民族文字撰成的写本,而且几乎都是孤本。当然,由于这些语言早已不通用,成了死语言,要解读它们十分不易,对它们的研究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

敦煌遗书中的汉文文献,主要包括如下种类:

1.宗教文献

藏经洞出土的宗教文献,绝大部分是佛教资料,也有少量道教文献,还有部分袄教、景教、摩尼教资料。

敦煌佛教文献,基本属于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写本。从众多的写经题记来看,藏经洞所出佛典主要抄写于敦煌及河西地区,尤其是敦煌本地;也有一部分是由外地流通而来,由中原写成而分送敦煌供养。敦煌佛教典籍数量众多,内容庞杂,有几百种属于古佚佛经及佛教资料,如《无量寿宗要》、《佛说父母恩重经》、《楞伽师资记》、《天请问疏经》、《澄心论》、《观心论》、《无心论》等。具体来说,敦煌佛典文献大致可以分为:①正藏类,即主要由西域外传入翻译的佛典,特别是一些因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边地战乱较少、未遭唐武宗会昌灭佛影响等)而保存的一批内地没有或已亡佚,因而未收入《开元释教录》、《贞元续开元释教录》的佛典。如昙倩在安西翻译的《金刚坛广大清净陀罗尼经》、唐法乘译的《大乘四法经》、失译的《阿毗达摩俱舍论实义疏》等。②别藏类,即由中华佛教徒撰著的佛典。因为大多数佛教徒认为“别藏”的地位远逊于“正藏”,所以不重视“别藏”,任其自生自灭,故大多散佚。如《般若心经》为般若经典的精要,历代注疏甚多,但现存唐以前注疏仅8种,而敦煌遗书中《般若心经》即有10个写本,注疏则达17种之多。③天台教典,即由天台宗门徒在唐代编撰的弘扬本宗教义的典籍。由于晚唐五代时天台宗典籍遭到极大破坏,几乎荡然无存。敦煌遗书中有《天台分门图》、《天台四教义》、《天台四戒分门》、《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等,对研究天台宗意义极大。④毗尼藏,实即律宗所编本宗典籍的结集。如罗振玉所编《莫高窟秘录》中的《寺历》三卷、敦煌遗书中道宣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抄》、怀素的《四分律开宗记》等,都属这类佛典。⑤禅藏,即宗密编纂而成的关于禅宗典籍的结集。编成不久即逢“会昌法难”,故中原不存而敦煌多有。如《神会语录》、《坛语》、《法海本坛经》、《二入四行论》、《楞伽师资记》、《历代法宝记》、《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大乘开心显形顿悟真宗论》等。⑥宣教通俗文书,即寺院向僧人和俗众等宣传佛教教义的通俗作品,包括讲经、讲因缘文、变文三大类。⑦敦煌寺院文书,即反映当地寺院活动的文书,对研究当时寺院生活和佛教传播史有重要价值。⑧疑伪经,即一时无法确定其是否属于真正外国佛经的佛典。如《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高王观世音经》、《十王经》等。

敦煌遗书中的道教文献远不及佛教,据统计,约500件道教文献。这些文献除《老》、《庄》、《列》、《文》诸子外,还有后世失传的《老子想尔注》、《老子化胡经》、《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等。《老子化胡经》是西晋道士根据贬抑佛经的传说而撰,后来朝廷下令禁毁此书,大约到元代时此书已从社会上消失,现赖敦煌遗书而得以窥见其部分内容。

敦煌文献中还有袄教、景教、摩尼教的文书。袄教、摩尼教为古代中亚宗教,到达敦煌定居的粟特人就信奉这些宗教。袄教信奉《阿维斯陀经》为根本经典;敦煌遗书中有《摩尼教残经》、《下部赞》、《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等三种,其中《摩尼教残经》是目前仅存的由中国收藏的汉文摩尼教经典。

景教是唐代流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敦煌遗书中有《三威蒙度赞》等景教经典。

2.语言文学文献

(1)语言学文献

敦煌遗书中的语言学文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汉语的韵书和字书;另一类是西域各少数民族的语言资料。

敦煌文献中的韵书,都是按照字音编排汉字的韵书写卷,重要的有《切韵》、《唐韵》、《归三十字母例》等。《切韵》是中国最主要的早期韵书,其书早佚,清代学者误认为《切韵》即《广韵》,赖敦煌写卷我们才得知这一历史原貌。目前已知的敦煌及吐鲁番韵书卷子共有26种,都是唐五代《切韵》系统的写本和刻本。《唐韵》孙愐写本是今存唯一保存《唐韵》平声韵的写卷。《归三十字母例》是唐代审音书,显示了唐代创制字母的情况。

敦煌遗书中的字书,以字为单位解说字的形、音、义。从条目看,有字、词、词语三种,其性质有三:一是时用要字,即常用字,如《字宝》(又名《碎金》,亦名《白家碎金》、《大唐进士白居易千金字图》、《郑氏字图》、《郑氏字宝》);二是容易读错写错或难写难认的字,如《诸难杂字》;三是规范字,即字样,如《正名要录》等。还有一些佛教和汉藏语的对音字书,如《一切经音义》、《汉藏对音》等。

敦煌文献中的民族语言资料包括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语、西夏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文字资料。

古藏语即吐蕃藏文,是书写吐蕃文献所用的藏文。敦煌所出的古藏文写本,大部分被斯坦因和伯希和所劫,收藏在英国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在我国甘肃境内各地也收藏了一些劫余写本,据统计,有经卷写本约300余卷,箧面式(有双孔、双面书写)写本约万页。伦敦和巴黎所藏古藏文写本则有约3000件。古藏文写本内容大部与佛教有关,佛经数量尤为可观。还有古藏文汉籍译本如《尚书》、《战国策》等,印度古代长篇史诗《罗摩衍那》译本等。

回鹘文是回鹘公元9世纪至14世纪左右所使用的主要文字,来源于中亚粟特文,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中的东支。蒙古族满族都曾受其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字。敦煌所出回鹘文写本主要包括经文、笔记、诗歌、公私文书、账单和格言集等,大部分流落在国外。

于阗文是新疆和田地区古代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族语中古伊朗东部方言之一。因操此种语言的民族被称为塞种,故此语言也名于阗塞语。敦煌所出于阗文写本主要有佛经典籍、医药文献、文学作品、双语词表等,属晚期于阗语。11世纪因于阗佛教王国灭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韩王朝,于阗语渐趋灭绝。敦煌文献发现后经几代伊朗语专家努力,大部分文献才可通读。

粟特语又称窣利语,是中亚泽拉夫珊河流域粟特人所用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中古伊朗东部方言之一。敦煌所出粟特语写本,主要为译自汉文的佛经,还有伊朗史诗、医药文献、基督教占卜书和世俗文书等。

西夏语是古代党项族语言文字。西夏文属表意语系,共6000余字,字体方整,结构仿汉字,敦煌所出西夏文写本多为西夏统治敦煌时期所使用的文书。

吐火罗语包括焉耆文和龟兹文等,也属于印欧语系中的分支。

(2)文学文献

敦煌所出文学文献,唐以前作品数量较少,绝大多数是唐五代宋初的作品。从地域上看,一部分是从中原流传到敦煌的作品,如《高适诗集》、《王梵志诗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等;另一部分出于当地文人之手,如《张议潮变文》、《龙泉神剑歌》等。从传统的雅俗观点来看,又有雅文学与俗文学之分。敦煌雅文学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全唐诗》未收的唐代诗作。王重民补订得诗97首,残者3首,附4首,共104首,作者共50人,其中31人见于《全唐诗》,19人无载。近年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又有进一步梳理与考析。韦庄的名作《秦妇吟》在失传千年后亦在敦煌写本中发现,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敦煌文学文献中数量最多、且最重要的是俗文学作品,如王梵志白话诗、俗赋、变文、歌辞等。

敦煌遗书中的王梵志诗写本约30个,加上唐宋笔记小说所载,今共得王梵志诗约400余首。这些诗属五言白话诗,内容极其丰富,既明白如话,又言近旨远,以通俗为基本特征。项楚先生有校注本。

敦煌写本中的俗赋,是一种通俗的赋体作品,其中叙述故事的作品如《韩朋赋》、《燕子赋》等,又称敦煌故事赋。1994年伏俊琏出版有《敦煌赋校注》。

变文是唐代民间的讲唱文学形式,简称“变”。内容上一类是讲佛教神怪题材的,另一类则讲历史与现实题材。前者如《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后者如《伍子胥变文》、《张议潮变文》等。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等辑有《敦煌变文集》。

敦煌歌辞是敦煌写本中可用于歌唱的诗歌作品的总称。任二北整理的敦煌歌辞达1000多首。这些作品涵盖社会面广,意旨深厚,特别是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感情真挚,风格明快。

3.敦煌地方史地文献

敦煌遗书中有大量中国史地写本,如《史记集解》、《汉书·刑法志》等。还有不少已佚古史书,如孔衍的《春秋后语》、李筌的《阃外春秋》、虞世南的《帝王略论》等。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世所仅存的敦煌地方史料,如《敦煌汜氏家传》、《敦煌名族志》、《南阳张延绶别传》、《瓜州古事系年》、《沙州图经》、《沙州地志》、《沙州伊州地志》、《寿昌县地境》、《沙州城土境》、《西州图经》、《敦煌录》等。

《沙州图经》即《沙州都督府图经》,是唐代沙州地志,现仅存6行72字,原件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罗振玉录有《沙州志残卷》,并作有《沙州志残卷校记》,刊入《敦煌石室遗书》。

《沙州伊州地志》是晚唐地志,首缺,有尾,存86行,是研究当时中国疆域版图及边防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录》一卷,是五代敦煌地志。册页装,首尾全,共80行。其内容记载敦煌境内之效谷城、贰师泉、莫高窟、鸣沙山、甘泉水、金鞍山、李先王庙、阳关、玉女泉、张球故居、石膏山、河仓城、长城等佚文古事。其中许多事迹不见于其他古籍。

《寿昌县地境》,古地志。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写本,至今下落不明,向达曾有抄本,收入《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

敦煌地理文书有今人郑炳林撰《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汇校》可用。

4.古代科技文献

敦煌遗书中的古代科技文献,包括数学方面的算经、算术,天文学方面的日历、星图印刷术兵器,酿酒,炼铁以及大量医学方面的资料。

敦煌算术,目前已知的有六件。如“九九表”、“进位制”、“金属比重”、“田亩算表和田积算表”、“数码计数”以及一些具体的数学计算和计算公式。

敦煌天文学资料包括日历和星图两个方面。其中最早的一件是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历日》,最晚的一件是北宋《淳化四年癸巳岁具注历日》。从来源上看,敦煌历日有来自中原王朝颁布的历书,如前述北魏历书,唐代《乾符四年丁酉岁具注历日》;由成都府流入敦煌的唐代私家历日,如《中和二年壬寅岁具注历日》;吐蕃统治和敦煌归义军时期当地撰编的历日。敦煌历日有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历书上注明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及民俗内容;二是有西方天文历日传播的痕迹,如基督教的星期制度引入我国始见于敦煌历日,敦煌历日中有注明星期五为“那颉日”、星期天为“蜜日”等。

敦煌所留传下来的星图共两幅,一幅是《全天星图》,另一幅是现藏于敦煌博物馆的《紫微垣星图》。

《全天星图》又称《敦煌星图甲本》。此卷前为《气象杂占》,后为《解梦及电经》一卷,星图居中。星点用四种颜色或形状表示。黑色、橙黄色与黄色圆圈、外圆圈内橙黄点。除黑点用于表示甘德星外,其余三种通用于表示申和巫咸星,共计有星1348颗(有名无星者不计),囊括了当时北半球肉眼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恒星。

《紫微垣星图》又称《敦煌星图乙本》,画在《唐人写地志》背面,前端已残,其后为《占云气书》一卷。现存星名33个,138颗星。

此外,敦煌文献中还有一些天文资料,如《二十八宿次位经》、《石氏甘氏巫咸氏三家星经》、《玄象诗》等。

5.古代医药文献

敦煌医药文献总数约80多种,含11类。①医经类:如《三部九侯论》、《病形脉诊》;②五脏论类:如《明堂五脏论》、《张仲景五脏论》;③诊法类:如《平脉略例》、《七表八里三部脉》等;④伤寒类:如张仲景《伤寒论》等;⑤医方类:如《杂疗病药方》、《唐人选方》等;⑥本草类:如《本草集注》、《新修本草》等;⑦针灸类:如《灸法图》、《新集备急灸经》;⑧辟谷、服石、杂禁方法类:如《辟谷诸方》、《疗服石方》;⑨方术类:如《辅行决脏腑用药要法》;⑩佛道医方类:如《佛家方》、《道家方》等;⑪医史资料类:如《气药笺》、《救诸众生苦难经》等。此外还有一些藏医药著作。

敦煌科技文献还包括印刷术、冶炼术及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资料,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