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昌炽氏所说石刻、墓志文献可补历代诗选、赋选之缺,就反映了出土文献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价值。这就说明出土文献对释读先秦以来传世文学文献具有重要价值。上海博物馆购进的那批楚简中有《孔子诗论》一篇,对研究先秦孔门诗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总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出土文献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要研究好中国古典文学,不充分关注、利用出土文献资料,是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
2023-07-25
古代的出土文献,虽然也出自地下,但由于发现之日起即已汇入古代文献典籍之中,今天人们也只是作为普通的古典文献而加以使用,故而人们通常有意识地只把现代以来地下考古发现的古代文献,称为“出土文献”,而将古代“自然发现”的出土文献视为普通的古代文献。
自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由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以来,中国现代出土文献大规模的发现主要有:
1899年开始的延绵整个20世纪的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由一个偶然原因被打开后所发现的封存了近千年的六朝、隋唐以至宋初的写本、刻本文献,统称为“敦煌文书”。这些文书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许多领域,有些写本由古代西域其他语言写成,具有重要文献学价值。敦煌文书是一座文化宝库。
20世纪初东西方国家的探险家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古属车师前王属地,后属高昌郡、高昌国、西州等)发掘了大量西汉以来墓中随葬的纸质文书;我国考古工作者在1957年—1975年间也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西汉到隋唐的文物和文书。汉代文书已由唐长孺等专家整理为《吐鲁番出土文书》。人们一般也将在这一地区发现的文书统称为“敦煌吐鲁番文书”。
由外国人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于20世纪初在新疆楼兰、于阗和甘肃敦煌地区发现的汉代简牍(罗振玉、王国维的《流沙坠简》即依这些文献中公布的第一批材料整理而成),这批文物对考察汉代军事、政治等有重大意义。
1926年我国学者与瑞典人斯文赫定、贝格曼等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和我国学者单独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先后在新疆居延等地发现的数千支“居延汉简”。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约29件12万字。主要内容有《老子》甲乙本,《黄帝内经》及《五行》、《九主》、《明君》、《圣德》四种佚书,《周易》及《易》佚书五种,《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刑德》甲乙丙三件、《五星占》、《相马经》、《五十二病方》及前佚书四种,《导引图》及前佚书四种等。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1155枚(另有80枚残简)秦简,多属法律文书。
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简牍文献,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守法令十三篇》、《六韬》、《晏子》等,尤其有屈原及唐勒作品残篇,对先秦文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1959年—1972年在甘肃武威三次出土的汉简。第一次是1959年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的《仪礼》简469枚,其他日忌杂占简11枚;第二次是1959年磨嘴子18号汉墓出土10枚木简;第三次是1972年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木简78枚,木牍14枚,内容主要为医药学。以上汉简因同出武威,故称为武威汉简。
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汉简,内容包括《苍颉篇》、《爰历篇》、《诗经》、《周易》、《吕氏春秋》、《庄子》,另有《离骚》、《涉江》残文。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湖北出土的战国楚简,其中有江陵天星观、望山、藤店、九店等地出土的战国楚简和荆门包山、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另,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也出土了一批竹简;近年上海博物馆在香港市场收购的1200支楚简也出自湖北荆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湖南境内发掘出的战国楚墓出土了一大批楚简,其中最大一批为慈利石板村36号墓出土的约1000枚楚简。另,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一施工地出土达10万枚三国简牍,是历年出土文献中数量最大的。
此外,我国出版的《考古》、《文物》、《中国历史文物》及《文物报》等专业报刊,常有关于新近出土文献的报道,值得我们关注。
我国的出土文献是如此丰富,对这些出土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是一个重要任务。而整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这些出土文献进行科学分类。按出土文献发现的时代,有古代的出土文献和(近)现代的出土文献之分;按出上文献发现的地点,有湖北楚简、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甘肃武威汉简、安徽阜阳汉简、敦煌吐鲁番文书等多种分类;按简牍所属年代,有战国简、秦简、汉代简帛、晋简等区分;按简帛文献内容不同,又有儒家简、道家简(帛)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诸多分类。
虽然出土文献都属于古典文献学的研究领域,但由于很多出土文献长期以来受到一些学者的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故已成为专门之学,如专门研究甲骨文的甲骨学,专门研究金文、石刻的金石学,专门研究出土简牍的简牍学,专门研究敦煌文献的敦煌学,等等。下面我们先对甲骨文和金石文献做些简单介绍,其他内容留待后面论述。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叶昌炽氏所说石刻、墓志文献可补历代诗选、赋选之缺,就反映了出土文献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价值。这就说明出土文献对释读先秦以来传世文学文献具有重要价值。上海博物馆购进的那批楚简中有《孔子诗论》一篇,对研究先秦孔门诗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总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出土文献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要研究好中国古典文学,不充分关注、利用出土文献资料,是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
2023-07-25
实际上,正如著名出土文献研究学者高明先生所指出的,我国古代实有一个出土文献的“自然发现”的历史[1]。古代出土文献的“自然发现”的另一大宗,就是古代简牍文献的“自然发现”,史书明文记载的重要例证:一是约西汉惠帝、文帝时期,济南伏生获壁中简牍《尚书》二十九篇。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出土文献“自然发现”史上的最大一次发现。而由此我们也可进一步看出出土文献的“自然发现”与现代考古发现的重大差别。......
2023-07-25
后来《新青年》、《太平洋》、《新潮》、《每周评论》、《北京法政学报》等直行的杂志也是尽量采用新式的标点。可见,此议案为新式标点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代句读的作用主要是断句,而新式标点符号的作用除断句外,还要标明句子的语气、某些词的性质、引文与对话的起讫等。......
2023-07-25
西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功底的结合,如一代学术宗师梁启超、胡适等都表现出疑古辨伪的倾向。现代的古典文献辨伪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澂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这是一部理论体系比《四部正讹》完备得多的辨伪学专著,其辨伪理论和方法直到今天仍是指导辨伪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当代辨伪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3-07-25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容及其学术性质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分类,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今天,随着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对古典文献的类型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分类标准和分法。根据古典文学文献的编写体制、出版形式和流传方式的不同,兼顾中国古典文献的分类传统以及便于今天学习的实践原则,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类型的古典文献。......
2023-07-25
辨伪学之所以成为古典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原因在于古典文献中伪书的数量很多。它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一样,构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另一分支学科。因此,标点成为古典文献学中的一个专门学问自在情理之中。这种考虑也说明注释学在古典文献学中的重要性。这方面的内容对于目前的古典文献学的教学来说是全新的。由于出土文献的情况错综复杂,对这些文献的整理也是一项需要多方面专业知识......
2023-07-25
目字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人眼为双,故后世便以目来表示复数的事物,且引申为逐一称述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因刻木要用刀,后来便加上一个“金”字偏旁。目、录这两个词用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但是,录也可以作为包括目和叙录两个部分在内的简称。......
2023-07-25
宋代古典文献学上成就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领域。在如何整理、研究并利用历史文献上司马光成为后世的一个典范。宋人注释集部工作的兴盛,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及文学研究历史上值得研究的现象,而从前一般治中国文史的学者,似乎对此重视不够。再次是金石考据学。......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