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阶层中本来就存在从理学内讧而来的追求孔孟本意的思想潮流,清朝建立后,文字狱威吓相加,于是就产生了主导整个清朝最重要的学问形式——考据学。考据学有两个源头。一是考证五经与孔孟思想本意的内在冲动,二是外在的政治管制造成的思想钳制。考据成了清朝最了不起的学问。那个时代的人,你的荣华富贵和职业生涯都取决于你能读多少中国传统古书,记得多少古书的内容。考据的流行刺激士人追求成为大学问家,成为博学鸿儒。......
2023-08-28
要读懂古典文献,除了要了解注疏的各种名称、体例和注释的多种情况以外,我们还要对注释中的术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释的术语很多,清阮元《经籍纂诂·凡例》中作过一些概括和归纳。这里也介绍一些常见的术语。
1.音某
音某是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就是用一个比较容易认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叫做直音法。例如:
《周易·坤卦》:“君子有攸往。”唐陆德明《音义》:“攸,音由,所也。”[45]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尝有栎阳逮。”唐张守节《正义》:“栎音药。逮音代。”
《列子·周穆王》:“穆王乃为之改筑土木之功,赭垩之色无遗巧焉。”晋张湛注:“赭音者,赤色。垩音恶,白土也。”[46]
2.反、切
用这种术语注音叫做反切法。是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读成被注字的音。由于古今字音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有时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但古注中常常用它注音。例如:
《尚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唯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唐陆德明注:“惕,他历反。”[47]“他”(tā)的声母是t—,“历”(lì)的韵母及声调是—ì,把t—和—ì合起来,正好是“惕”的音tì。
《汉书·高帝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唐颜师古注:“度,音徒各反。比,音必寐反。他皆类此。”
《楚辞·离骚》:“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清蒋骥注:“啾,即由切。”[48]
3.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例如:
《周礼·天官·大宰》:“六曰主,以利得民。”汉郑玄注:“利,读如‘上思利民’之利。”[49]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宋洪兴祖补注:“霾,读若埋。”[50]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汉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51](此例“读如”的作用与第4种术语相同)
4.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52]畔是本字,泮是假借字。
《礼记·曲礼》:“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汉郑玄注:“此衡谓与心平。绥,读曰妥。妥之谓下于心。”[53]
《汉书·贾谊传》:“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杀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唐颜师古注:“艾,读曰刈。菅,茅也,音奸。”
5.如字
这个术语涉及多音字的问题。一字有多音,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叫如字。例如: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唐陆德明注:“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54]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wù,即厌恶的恶;第二个“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è,即凶恶的恶。第一个“好”字读hào,即爱好的好;第二个“好”字读它本来的音hǎo,即美好的好。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与词性的不同。
杜甫《潼关吏》:“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清仇兆鳌注:射,“如字,不音夜。”[55]
6.之言、之为言
这两个术语用来释义,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的关系,或是同音,或是音近,或是双声叠韵。这种注释的方法,称为声训或音训。例如: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汉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56]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57]
《荀子·修身》篇:“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唐杨倞注:“先谓首唱也。”“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之。”[58]
7.曰、为、谓之
这组术语,常用来解释名物制度,并且常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它们的后面。例如:
《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59]
司马相如《上林赋》:“发仓廪以救贫穷,补不足。”唐李善注引蔡邕《月令章句》:“谷藏曰仓,米藏曰廪。”[60]
《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汉王逸注:“十二亩曰畹。”“二百四十步为亩。”“五十亩为畦也。”[61]
《论语·尧曰》:“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62]
《战国策·秦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南宋鲍彪本:“以人从葬曰殉。”[63]
8.谓
“谓”和“谓之”的区别是明显的。前面说过,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它的后面,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它的前面。谓这个术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指的是”。例如: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唐王冰注:“上古谓玄古也。知道谓知修养之道也。”[64]
《左传·僖公三十年》:“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晋杜预注:“请击秦也。夫人谓秦穆公。”[65]
《楚辞·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汉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66]
班固《封燕然山铭》:“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唐李善注:“刊石,削石,即谓立铭也。”[67]
“谓”有时还用来串讲句意,与下面所述的“言”相同。例如: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郑笺:“零,落也。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也。”[68]
9.言
言,这个术语,常用来串讲词语、句意或通释全章全篇的大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的是”。例如: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晋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可以塞洪水也。”[69]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清沈德潜注:“末句言草木归根于薮泽,不生于耕稼之土也。”[70]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唐李善注:“言鱼鸟咸得其所,而己独违其性也。”[71]
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唐李善注:“言事无高玩,而情之所赏,即以为美。此理幽昧,谁能分别乎?”[72]
《庄子》:“逍遥游第一。”清王先谦注:“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73]
10.貌
貌,这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解释那些表示某种状态或某种性质的形容词,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例如: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宋朱熹注:“沃若,润泽貌。”[74]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魏何晏注:“莞尔,小笑貌。”[75]
《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东汉王逸注:“婉婉,龙貌。”[76]
陆机《文赋》:“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唐李善注:“懔懔,危惧貌。眇眇,高远貌。怀霜临云,言高洁也。”[77]
11.犹
使用这个术语,通常解释同义或近义的词语。这种“犹”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例如:
《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宋洪兴祖补注:“掩涕,犹抆泪也。”[78]
《楚辞·东皇太一》:“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清蒋骥注:“若英犹言如花也。”[79]
12.某,某;某,某也
这一组是最常见的注释格式。它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释其义。这种格式,注释的内容很广,单词、词组、句子、实词、虚词、名物、制度都可用这种格式注解。例如:
《周礼·天官冢宰》:“唯王建国。”汉郑玄注:“建,立也。”[80]
《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宋朱熹注:“呦呦,声之和也。苹,籁萧也,青色,白茎如筋。我,主人也。宾,所燕之客,或本国之臣,或诸侯之使也。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81]
《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汉王逸章句:“羌,楚人语词也。”[82]
《楚辞·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宋朱熹注:“所思,指人之悦己,而己欲媚之者也。”[83]
司空图《诗品·冲淡》:“独鹤与飞。”清孙联奎注:“独鹤如何言与飞?与飞者,言与诗之淡宕而俱飞也。”[84]
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清王琦注:“扬、马,扬雄、司马相如也。”[85]
《后汉书·刘玄列传》:“遂攻拔竟陵,转击云杜、安陆。”唐李贤注:“竟陵,属江夏郡,故城在今郢州长寿县南。安陆,县,属江夏郡,今安州县也。”
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宋成无己注:“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内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讝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86]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士人阶层中本来就存在从理学内讧而来的追求孔孟本意的思想潮流,清朝建立后,文字狱威吓相加,于是就产生了主导整个清朝最重要的学问形式——考据学。考据学有两个源头。一是考证五经与孔孟思想本意的内在冲动,二是外在的政治管制造成的思想钳制。考据成了清朝最了不起的学问。那个时代的人,你的荣华富贵和职业生涯都取决于你能读多少中国传统古书,记得多少古书的内容。考据的流行刺激士人追求成为大学问家,成为博学鸿儒。......
2023-08-28
标点古籍应当熟悉古代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如诗词需要押韵,每句诗的字数通常有规律可循,骈体文强调行文对仗等,熟悉这些特点会有助于标点工作,不注意这些特点会造成标点错误。如有人甚至将诗词点成了散文。......
2023-07-25
古代对于肤发的美容保护剂大体可分为外用和内用两种,外用的有涂敷用和洗涤剂两种,内用的有丸、散和汤,丸剂较多。中国古人还用豌豆和大豆等粉末配上各种药物粉末做成“澡豆”来洗手、洗脸和洗澡,除垢健肤,有的甚至能去除雀斑。以粉饰面并且在脸上染颊饰红是中国古代妇女化妆的基本妆制。据史书记载,这些发型的主要创造者是宫女和古代的妓女。......
2023-08-20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古代人们入学读书的基本功就是要学会给课本做句读工作。从出土文物中,我们还能在一些秦汉竹简、帛书中见到当时用来句读的符号,如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语书》,共523字,用了26个“”号表示停顿。当然,总的来说,为古书句读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清末李光明庄出的童蒙读物多施以句读,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
2023-07-25
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得以长足发展。《综考》共收录古代、近代作伪或有伪作嫌疑的书籍1200种,是目前收录伪书最多的辨伪目录学的专著,分经、史、子、集、道、佛六部分,简要介绍作伪者和被伪者的生平,分析原因,评介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引用了较多的辨伪新资料。辨伪学科的建设是与当代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
2023-07-25
冲和柔淡、轻逸灵动的醇美——《二十四诗品·冲淡》的美学特征与意义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冲淡》是中国古代诗学名著《二十四诗品》中的第二品,它所标示的“冲淡”,是一种至柔至美的诗歌艺术风格。......
2024-03-24
第35问:我国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蒙汗药”到底是什么在我国古代小说中,“蒙汗药”是盗贼们惯用的一种药。小说中的北京大名府梁中书准备了十万贯金银珠宝,差遣杨志等十几名官兵欲送往京城,作为庆贺蔡太师的生辰礼物。吴用、晁盖等人扮作贩枣子的货商,施计用“蒙汗药”把官兵都迷倒了。那么这个所谓的“蒙汗药”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所谓的“蒙汗药”实际上是一种麻醉性药物。事实上,所谓的“蒙汗药”正是用曼陀罗花制成。......
2023-0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