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注释内容及源流

中国古典文献学:注释内容及源流

【摘要】:[2]这两段话把古典文献注释的必要性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古典文献的注释,内容是多方面的,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古今不少学者,为帮助人们读懂古书曾呕心沥血地对前人的文献进行注释。阅读古代文献之所以有许多难懂的地方,主要原因是语言问题。一方面,古代文字载体的简单和记载方式的繁难,决定了时代越早的记载,文字越简少,越高古深奥。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变化,虽然古今语言相通之处很多,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同之处只能是有增无减,其中既有语音、语义、语法的不同,也有语言表现方式的差异。明人陈第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论《诗经》古韵时说:“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1]说的就是这个问题。除了语言造成的障碍需要注释外,古典文献中记载的内容,诸如某一特定历史过程中的生活习俗、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包括著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写作动因等,同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陌生而需要解释。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宋郑樵在《通志·艺文略·春秋左氏传》中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之难明也。”[2]这两段话把古典文献注释的必要性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对古典文献的注释,古人还专门有一个名词,叫做训诂。张舜徽先生说:“‘训诂’二字,可以合起来讲,也可分开来讲。合起来讲,便成为一种注释、翻译古书的工作的代名词。‘训’是解说,‘诂’是古言。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自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3]早期的“训诂”还主要是词、句的解释,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对古书的注释都可以叫做“训诂”。

对古典文献的注释,内容是多方面的,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