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其实,“版”(“板”)和“本”很早就作为书籍文献的名称在使用。因此,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本”的原意为树根。引申为根源、原本。这就是说,版本之称是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6]这一结论大体符合宋以前人们对版本称谓的实际。......
2023-07-25
自清代章学诚以来,学术界大都认为辑佚起源于宋代,而于宋代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然而学界对宋代说一直存有争议,至今仍有学者不断提出新见,相继又有晋代说、唐代说、补亡说、南朝说,可谓众说纷纭。总结以往对辑佚起源的探讨,从方法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着眼于辑佚工作始于哪一个人、哪一部书。其中有东晋梅赜的《古文尚书》、唐代马总的《意林》、无名氏的《古文苑》、北宋陈景元的《相鹤经》、南宋高似孙辑录的《古世本》、南宋末王应麟的《三家诗考》等诸说。二是着眼于辑佚起源于某种书体的形成,主要是民国年间刘咸炘所说的“宋世所传唐人小说及唐以上文集”,“皆出于宋人掇拾而成,此即辑佚之事”。三是着眼于辑佚起源于某种编著现象,主要探讨其孕育的母体及嬗变过程,并将其与“辑佚工作正式开始”划分开来,主要是张富祥先生的“补亡”(收辑、缀辑)说[6]。
造成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大概有两点:一是对“辑佚”的界定不统一,主要反映在对“辑佚”、“辑佚书”差异性的认识不足;二是对“起源”的理解不同,主要反映在对“起源”这一概念没有共识的严格界定,只能根据各自的理解加以运用。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大致可以认识到如下几点:
第一,就辑佚活动的一般发展规律而言,其大致经历:从现象的出现(或产生、萌发)——现象的生长(或实践的演进)——成法的确立(现象的成熟)——成法的弘扬和发展(现象的繁荣)——学科的确立(理论系统概括)这样几个演进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应有能反映其阶段(或过程)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活动现象,这种现象可以是一部或几部书(含前人著述中论述到的),也可以是一种文献类型(如唐人小说、唐以前人文集)。
第二,“辑佚”、“辑佚书”是有着很大差异的两个概念,二者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主要阐述一个观点,即“辑佚”不仅是一种文献现象,也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一种古人著述和编辑、整理文献的常用方法。辑佚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运用较早而且较为典型的是东汉马融(79—166)。马融在《尚书·序》[7]中通过古本《泰誓》佚文的辑佚与现行《泰誓》篇相核查,指出所得佚文皆不存于现行的《泰誓》,从而证明现行《泰誓》是一篇伪作。这里所运用的是典型的辑佚方法,后来这种方法被辨伪学家普遍运用。所以,辑佚作为一种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加以运用,其出现的时代是很早的。
第三,“辑佚书”不应将集部书排斥在外。文集是“书”,其散亡而成佚书,后世搜辑散存而重新编辑成集,从某种意义上讲,其“辑佚书”的可靠性均高于其他经、史、子诸类佚书的辑本。可以断言,散失诗文别集的辑佚工作,可以肯定在唐代以前就开始了。不少的学者已经认识到:至迟在唐代已有之,而且绝不会是极个别现象。《旧唐书·经籍志》所载唐以上人文集而不见于《隋书·经籍志》者,大多应是后人辑汇散佚而成。这一结论基本可信。
第四,辑佚活动的出现和成法的形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阶段,辑佚的起源、存在当先于辑佚成法的形成。辑佚成法基本形成于王应麟时期,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或忽略“辑佚成法”形成之前已存在的辑佚活动,只是“宋以前所辑录散佚古书,不是细致地真正从事搜集佚书,由于宋以前‘辨伪’、‘校雠’、‘考证’等整理古籍的基本学说还未发展,对辑录佚书没有科学方法”[8]。
我们认为,辑佚作为一种文献活动现象其产生应当是很早的,最迟当在东汉马融的时代,其标志是马融运用辑佚的方法辨识《尚书·泰誓》的真伪;但是辑佚成法的基本确立大致是在宋代,其标志:一是郑樵《通志·校雠略》提出了散亡之书可据现存之书的称引而辑录复现的思想;二是陈景元辑的《相鹤经》、高似孙辑的《古世本》等纯正辑佚成果的出现,特别是王应麟的《三家诗考》,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纯正辑佚书,对后世的辑佚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并不等于说辑佚工作正式始于王应麟,他只是辑佚开始向成熟迈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之点。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其实,“版”(“板”)和“本”很早就作为书籍文献的名称在使用。因此,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本”的原意为树根。引申为根源、原本。这就是说,版本之称是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6]这一结论大体符合宋以前人们对版本称谓的实际。......
2023-07-25
关于丛书的起源,说法不一。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丛书。所谓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就涉及古典文学某一文体和类别的丛书而言,可以说诗、词、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体的丛书都有。这两部书是诗话方面的有代表性的丛书。要了解历代丛书的大致情况,可以通过阅读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目录》等工具书。......
2023-07-25
《全宋词》辑成于1937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复加修订增补,共载有宋一代词人1330余家,词作19900余首,残篇530余首,其辑汇散佚、辑拾漏佚的辑佚工作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继清代乾、道之后,辑佚的第二个高潮正在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辑佚工作会取得更大成绩。......
2023-07-25
分析古今的辑佚成果,其整理形式基本是六大类型。有些辑佚书虽列为一种,然其所得佚文实仅数条或十数条,有的甚至仅一条或几个字,整序编排比较简单,只能算是辑而存之,凑为一种。遗漏过多的辑佚辑佚本应广搜博采,网罗殆尽,可有些辑佚搜集不广,佚文遗漏甚多,此类辑佚只能视为辑存性的辑佚。校注性的辑本即在单纯性辑本的基础上,又对佚文作较为精细的校勘,有的还作较为简单的训注或按语。......
2023-07-25
所以,辑佚者应具备一定的古典文献学知识,它包括:第一,整理研究古典文献的基础知识。从佚文真伪的考证,到佚文文字的校勘、内容讹误的辨别、疑难问题的考注,都是历史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对辑佚者的学识水平、知识积累都是一种检验。......
2023-07-25
从这一角度讲,从事某种类型亡佚文献的辑佚,现存的同类型图书就是其搜辑佚文的最基本文献,是其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切不可顾彼失此。......
2023-07-25
宋代以前的辑佚现象,由于多不述诸文献,所以我们目前总结辑佚的历史成绩只能从宋代开始。所谓王应麟创辑佚之成法,主要是指其《诗考》。《说郛》虽不是一部专门的辑佚丛书,但其中原书亡佚而陶氏自类书中抄缀而成的辑佚之书也有相当的数量。万历时期的辑佚活动,较之嘉靖间活跃,而以胡应麟、梅鼎祚的成绩较显。......
2023-07-25
辨伪学之所以成为古典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原因在于古典文献中伪书的数量很多。它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一样,构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另一分支学科。因此,标点成为古典文献学中的一个专门学问自在情理之中。这种考虑也说明注释学在古典文献学中的重要性。这方面的内容对于目前的古典文献学的教学来说是全新的。由于出土文献的情况错综复杂,对这些文献的整理也是一项需要多方面专业知识......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