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重新搜辑佚文,最主要的资料来源

《中国古典文献学》重新搜辑佚文,最主要的资料来源

【摘要】:从这一角度讲,从事某种类型亡佚文献的辑佚,现存的同类型图书就是其搜辑佚文的最基本文献,是其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切不可顾彼失此。

佚文散见于经、史、子、集各部类的图书文献中,但从保存佚文(篇)的角度来看,有些类型的图书由于编纂上具有征引群书的特点,决定其保存的佚文较多。这部分图书文献我们称之为辑佚的主要资源,主要有:类书、古注、史书、地志、字书、杂钞等,由于这些书在成书方式上多具有征引群书的特点,故保存佚文较多。

1.类书

明人胡应麟对类书的辑佚作用有深刻认识:“宋世不存而近世往往迭出者,又以抄拾类书得之。此皆余所自验,故知之最真。”《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叙说:“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拾不穷。”从辑佚的角度来看,类书是保存佚文最多的图书类型之一,故从事辑佚者无不最先把目光盯在类书上。

2.古注

最有名的是所谓的“四大古注”:裴松之《三国志注》65卷、郦道元水经注》40卷、刘孝标《世说新语注》3卷、李善《文选注》60卷,此外尚有《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颜师古《汉书注》,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晋杜预《春秋左传)经传集解》30卷,三国吴韦昭《国语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17卷及《十三经注疏》等,皆是传世之名注。如《三国志注》,征引魏晋著作200余种,宋以后已是十不存一。这些古注尤为辑佚家看重,成为辑佚的又一宝藏。

3.史书

仅以“正史”为例,本纪、世家、列传多收诏令、奏疏、文赋、词藻之类,诸志也每每征引古语,也是辑佚的重要资源。如严可均辑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采自《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及南北朝诸史者颇多,至于史书中遗存的书名之类就更多了。

4.地志

有专志、方志、一统志之分。仅就地方志辑佚而言,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辑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言之颇周,他认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未刊行过的佚文佚诗,唯方志中见存;二是一些亡佚之书的佚文,也借地志得以保存。如宋《太平寰宇记》“征引繁富,多南宋所未见本”,所载亡佚地志就多达百余种。又如宋《嘉定镇江志》22卷,保存着唐孙处玄《润州图经》、《祥符镇江图经》、《润州类集》、《京口集》等佚书多种,虽“零圭碎璧,尤可宝惜”。

5.字书

其解释字的形、音、义往往引录旧文为说。如萧梁顾野王《玉篇》原30卷,每字之先注反切,再引群书以训诂,解说颇详。今残存4卷,仅是原书十之二三,可它征引的古籍今多不传。清人任大椿辑《小学钩沉》就是以这些字书为主。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从这些字书中也多有收获。所以,古字书也是辑佚者必采之书。

6.杂抄

多信手摘录古书的某些资料而成,或类编而分类不如类书严格细密,注明出处;或节抄图书中的精言轶事又仍保留原书之名,颇类今天读书摘录笔记。其要者如唐人马总《意林》、唐人魏徵《群书治要》、林宝《元和姓纂》、宋人李昉《太平广记》、曾慥《类说》等,其所摘抄之书世多亡佚,古人辑佚于杂钞一类书中采获颇多。

辑佚必须注意取资同类型古籍图书。如所辑是地志类佚书,必须注意利用现存的地志书;所辑是小说类佚书,必须注意利用现存古小说书;所辑是诗话类之佚书,必须注意利用现存的诗话书;余皆此类。从这一角度讲,从事某种类型亡佚文献的辑佚,现存的同类型图书就是其搜辑佚文的最基本文献,是其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切不可顾彼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