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明清辨伪的成果及标志性著作

中国古典文献学:明清辨伪的成果及标志性著作

【摘要】:真正把古典文献的辨伪推向成熟的是梅鷟、胡应麟。梅鷟是历史上下大气力对一部书考证辨伪的第一人。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二是《正讹》辨别伪书104种,数量是《诸子辨》的2.5倍。至于专考一书之真伪者更是大有人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等将《古文尚书》、《今本纪年》的来源逐一指出,确为辨伪的厚工力作。

金元的辨伪工作较为单弱,只有王若虚、金履祥、吴澄等略有所为,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则比较集中地集录了唐宋人考辨诸子的资料。明初大学者宋濂(1310—1381)的《诸子辨》[34]则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成果,共辨别子书44种,材料多取之《文献通考·经籍考》。该书虽然谈不上精当,但毕竟是辨伪学史上第一部专书,考辨方法也颇有可取之处。真正把古典文献的辨伪推向成熟的是梅鷟、胡应麟。

梅鷟是历史上下大气力对一部书考证辨伪的第一人。所著《尚书考异》、《尚书谱》搜集了相当多的材料,从诸多方面证明《古文尚书》之伪,并认为是西晋皇甫谧的伪造,所谓《孔序》及比今文增多的25篇古文,多是辑录于先秦古书得来的,其出处可以清查出来。尽管他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揭发得还不够彻底,但是他的主要论据、基本结论都为清人所接受。清人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惠栋作《尚书古文考》,都是沿着梅鷟开辟的途径而使《古文尚书》的辨伪获得了决定性突破。

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和宋濂的《诸子辨》同样大都取材于《文献通考》,但是它与《诸子辨》有四点不同:一是《诸子辨》辨伪的范围只限于子书,《正讹》则扩大到经、史、子、集。二是《正讹》辨别伪书104种,数量是《诸子辨》的2.5倍。三是《正讹》不仅仅对诸书真伪有深入的具体考证,而且在卷首概括举列伪书现象、类型多达21种,第一次把伪书现象做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四是《正讹》不仅仅归纳总结了伪书现象,而且在全书最后又专门讨论伪书的特征、四部伪书的程度等,特别是总结出考辨伪书的8条方法,第一次把古籍文献的辨伪工作做了方法论的概括,使之具有形而上的形态。《四部正讹》集前人辨伪思想、方法之大成,是辨伪学发展的里程碑性著作,其考核伪书的方法和理论影响后来的辨伪工作达400多年,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清代是辨伪理性化、规模化的发展时期,姚际恒(1647—约1715)[35]的《古今伪书考》、万斯同的《群书疑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都是继《四部正讹》之后的辨伪专著。《古今伪书考》将先秦、秦汉诸书的十之七八归于伪书之列,他“敢于提出‘古今伪书’一个名目,敢于把人们不敢疑的经书一起放在伪书里,使得初学者对着一大堆材料,茫无别择,最易陷于轻信的时候,骤然听到一个大声的警告,知道故纸堆里有无数记载不是真话,又有无数问题未经解决,则这本书实在具有发聋振聩的功效。所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它的本身的研究成绩,而在它所给予初学者的影响。”[36]

崔述(1740—1816)是清代疑古派后期的扛鼎大家,专以疑古、辨伪、考信为学业,平生所著多以“考信”名篇,其《考信录》凡“前录”2种、“正录”5种、“后录”5种,考订古书中所记上古三代及《论语》中所记孔子事实之伪讹与辨别伪书相结合,是古史考证的世间绝响,文献辨伪之千古顿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总结两汉今古文公案,对刘歆所提倡的《周官》、《左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尔雅》等书,皆指为伪赝。至于专考一书之真伪者更是大有人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等将《古文尚书》、《今本纪年》的来源逐一指出,确为辨伪的厚工力作。这正是由于清代大多数学者稽古右文,尊重古书,其考证辨伪的态度较为客观,方法严谨,论据充足,故清代辨伪工作的可贵之处不只是在其成果,更在其精神和方法。正如梁启超所说:“清儒辨伪工作之可贵者,不在其所辨出之成绩,而在其能发明辨伪方法而善于运用。对于古书发生问题,清儒不如宋儒之多而勇,然而解决问题,宋儒不及清儒之慎而密。宋儒多轻蔑古书,其辨伪动机往往由主观的一时冲动。清儒多尊重古书,其辨伪程序,常用客观的细密检查。”[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