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辨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所以,辨别古籍文献的真伪是古籍整理必须进行的工作,否则其整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2023-07-25
文献典籍的辨伪现象大致滥觞于战国时期,虽然当时还没有细致的辨伪工作,但有人已对流传的文献典籍及其内容提出怀疑,开疑古风气之先河。其时有三件事经常被人们提到:一是孔门弟子子贡对周人恶述商纣王的历史提出了质疑:“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24]二是孟子指责《尚书·武成》的不可信:“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25]三是韩非对儒家、墨家立论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定儒、墨之诚乎!”[26]
正是受了这种疑古风气的启发,两汉学者如刘安、司马迁、王充、马融等在各自的著作中,刘向父子在古籍整理的过程中,开始了较为细致的文献辨伪工作。司马迁的《史记》正是在对史料、传说及图书文献进行多种途径的辨识和相当彻底的考辨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史学名著。王充写作《论衡》的动机“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虚实”,书中《书虚》、《道虚》、《语增》、《儒增》、《艺增》、《问孔》、《刺孟》、《谈天》、《实知》等都是辨别伪事、伪说的重要篇章,其中也间涉伪书。马融以先秦古书所引《泰誓》之文都不见于当时流行的《尚书·泰誓》篇,遂证明《尚书·泰誓》篇为伪书[27]。马融的这一辨伪方法,代表了汉代辨伪工作的最高学术水平。
汉代辨伪工作的另一种方式是与古籍的整理相结合,正如张舜徽先生所说:“辨伪工作一开始便和校书工作结合在一起。汉代学者们,原来也是通过校书来考定古书的真伪和时代的。”[28]西汉建国,曾“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又“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29],经昭、宣、元帝,至成帝时已是“书积如丘山”,光禄大夫刘向受命组织了大规模的校书工作,其中就包括鉴别某些古书真伪的内容。这部分工作,今天凭借《汉书·艺文志》略可窥见[30]。今考察《汉书·艺文志》所载,凡注为伪书者四五十种,张舜徽先生总结其“审定伪书之法”有六:①明定某书为依托,但未能确指其人。如《封胡》五篇,其注云:“黄帝臣,依托也。”②从文辞方面,审定系后人依托。如《天乙》三篇,其注云:“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③从事实方面,审定系后人依托。如《文子》九篇,其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④明确指出依托之时代。如《黄帝君臣》十篇,其注云:“起六国时。”⑤明确指出系后世增加。如《鬻子说》十九篇,其注云:“后世所加。”⑥尚难定夺,暂时存疑。如《孔甲盘盂》二十六篇,其注云:“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31]《汉书·艺文志》存留的辨伪之言都很简略,但指斥伪书的数量、涉及伪书的类型、辨别伪书的方法等颇具规模和条例,这不仅体现着辨伪在其校书工作中的地位,也反映了当时辨伪所达到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后世辨伪工作的启迪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基本上奠定了后世辨伪工作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动荡离乱之世,辨伪活动如丝如线,而佛教的盛行却带动了佛教文献的发展,而体现在佛经目录中的佛教文献辨伪则是当时的一种文化景观。如东晋所编的《综理众经目录》中即有《疑经录》1卷,萧梁所撰的《出三藏记集》卷五有《新集疑经伪撰杂录》,隋朝所编的《大隋众经目录》更有《疑惑》、《伪妄》二录,至于唐代《大唐内典录》有《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开元释教录》有《疑惑再详录》和《伪妄乱真录》等。这虽然是辨伪发展过程中的花絮,可它开在了佛家的桃园,恰好反映了文献整理研究与社会安定的某种内在联系。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辨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所以,辨别古籍文献的真伪是古籍整理必须进行的工作,否则其整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2023-07-25
西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功底的结合,如一代学术宗师梁启超、胡适等都表现出疑古辨伪的倾向。现代的古典文献辨伪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澂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这是一部理论体系比《四部正讹》完备得多的辨伪学专著,其辨伪理论和方法直到今天仍是指导辨伪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当代辨伪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3-07-25
唐代文献辨伪的发展,首先体现在《隋书·经籍志》的编修上。文学巨擘柳宗元以疑古证实精神较大地推动了辨伪工作的发展。宋代的辨伪成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的辨伪原则和论证手段。宋人的辨伪工作在思想认识和实施方法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条理化色彩,是实现辨伪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前奏,成为辨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
2023-07-25
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得以长足发展。《综考》共收录古代、近代作伪或有伪作嫌疑的书籍1200种,是目前收录伪书最多的辨伪目录学的专著,分经、史、子、集、道、佛六部分,简要介绍作伪者和被伪者的生平,分析原因,评介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引用了较多的辨伪新资料。辨伪学科的建设是与当代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
2023-07-25
所以利用目录来考辨古书真伪只是一种常用的一般方法,不是绝对方法,不能仅凭书目著录与否而断定某些特殊流传文献的真伪。宋濂《诸子辨·鬻子》认为该书不是伪书,证据是“其文质,其义弘”,这也是仅凭单一的主观感觉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可以说,出土文献是辨伪工作的试金石,绝对不可忽视。......
2023-07-25
真正把古典文献的辨伪推向成熟的是梅鷟、胡应麟。梅鷟是历史上下大气力对一部书考证辨伪的第一人。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二是《正讹》辨别伪书104种,数量是《诸子辨》的2.5倍。至于专考一书之真伪者更是大有人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等将《古文尚书》、《今本纪年》的来源逐一指出,确为辨伪的厚工力作。......
2023-07-25
[77]下面我们就举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校勘的实例。罗联添在《唐代诗文集校勘问题八〈自君去后交游少〉》中考辨,张籍《赠王建》七绝一首云:“自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是咏诗人。”由于作者综合运用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各种方法,所以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可见,综合考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2023-07-25
辨伪学之所以成为古典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原因在于古典文献中伪书的数量很多。它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一样,构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另一分支学科。因此,标点成为古典文献学中的一个专门学问自在情理之中。这种考虑也说明注释学在古典文献学中的重要性。这方面的内容对于目前的古典文献学的教学来说是全新的。由于出土文献的情况错综复杂,对这些文献的整理也是一项需要多方面专业知识......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