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功底的结合,如一代学术宗师梁启超、胡适等都表现出疑古辨伪的倾向。现代的古典文献辨伪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澂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这是一部理论体系比《四部正讹》完备得多的辨伪学专著,其辨伪理论和方法直到今天仍是指导辨伪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当代辨伪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3-07-25
1.什么是“辨伪”
古典文献有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把古典文献中那些有伪的图书文献,或某部图书文献中有伪的内容、篇章揭示出来,这就是“辨伪”,也有人主张应该称为“辨真”,提法不同而实质相同。
辨伪是文献实证——考据的形式之一,是传统学术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文献学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辨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它的涵盖面很大,凡是有真伪问题的古史事、古书籍、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均在其辨识的范围。
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认定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每一个人都是特定历史年代的人,所以图书文献真实作者的认定也就具有年代意义。从这一意义上说,文献辨伪学也可称为文献年代学。
文献辨伪不仅要将群体文献中那些有伪的图书文献揭示出来,也要将个体文献(一部书等)中那些有伪的篇章和文字,如注文混入正文、他书或他人之文伪作某书或某人之文、后世增补之文被当成本书原有的内容等“伪篇”或“伪文”辨识考证出来,使之与原文相区别,这是更为艰巨的文献辨伪任务。辨别古书真伪,通常会有五种结果:
第一,一部被认为是“真”的古籍,经过考证可能被判定为“伪”书。
第二,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籍,经过考证可能被恢复“全真”的身份。如《孙子兵法》。
第三,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籍,经过考证虽然被恢复了“全真”的身份,但是其中夹杂着某些“伪”的文段,即其中某些文句、段落有伪。
第四,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籍,经过考证可能被恢复“半真”的身份,即其中某些篇章有伪。如《尚书》。
第五,一部被认定是“全伪”的古书,经过考证可能被发现某些“真”的文段。
2.辨别伪书的意义
辨伪是一切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研究古代历史文化,首先是时间概念的限定,其次是空间概念的限定,再次是个体概念的限定,时间线段、空间方位、个体体现这三者间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链条,这三者的规定性也就成了历史文化研究的三要素。而伪书所模糊的正是其真实的时间——年代、个体——作者,而某一特定的个体同时就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意义。所以,清代辨伪名家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有云:
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13]
对于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今许多学术大师都有切身体会,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有精辟的论述:
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14]
古典文献只有经过辨识才能取作学术研究的资料,否则有莫如无,有恶于无。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
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几千年来,许多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忠实的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关系,而为伪书所误,实为最大原因。所以要先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15]
梁启超所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举述史迹、思想、文学三个方面的十小类例证,反复说明古籍不辨真伪所造成的研究恶果。前人对古书辨伪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多有论述,今概括起来大致有四:
一是不辨古籍之真伪无法确定文献的价值。一部古书,只有对其作者明确、成书时代肯定、书中是否有附益并得以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评定其价值。如《尉缭子》一书,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它不甚了解,因而怀疑它是伪书,清人更深加指责其是“后人杂取苟以成书而已”,姚际恒斥其是教人滥杀无辜,甚至主张“必焚其书然后可也”,钱穆也讥其开首即模仿孟子见梁惠王之问答,他们都认为它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其实,今传本《尉缭子》是一部比较可信的书,书中记录的尉缭子向梁惠王献言时的身份、语句及引述吴起的言行都与历史真实相符,特别是书中保留了“世将”等后世不用的语词,所以“其中史料不会晚至秦并六国”,“将此书的成书定于魏襄王时期的尉缭,当无问题”[16]。而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尉缭子》更证明了该书的价值。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
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的整理。流传下来的古远文献不经过整理基本无法卒读,其中真伪混杂,而深层的古籍整理工作是多种历史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古籍辨伪则尤为要务。首先是古籍整理之前,必须明辨其真伪及其年代,然后务使真者得其用,伪者另有所归,方能言及其他问题。其次是即便是真书,其中又大都夹杂着某些伪文伪篇,不辨其真伪将大大影响古籍整理的价值,甚至会造成错乱。如西汉刘向等在整理《晏子》的时候,把搜集到的《晏子》定为8篇215章,8篇又分为三类:①符合“六经之义”者将其列为前6篇;②又将“文辞颇异”“又有重复”者归为1篇;③另将“疑(为)后世辩士所为”“似非晏子言”者归为1篇,这就将其真伪区分开来,揭示了文献的不同时代和价值。又如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初版中尚有一定的伪篇,后再版时重加整理考辨,将其中的伪篇剔除,或重新确定作者归属。所以,辨别古籍文献的真伪是古籍整理必须进行的工作,否则其整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三是不辨真伪无法编纂史书。史书的编纂必须是“信史”,这就要求史家具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德,此外还要具备考辨史料真伪的能力,如此写出的史书方可成为垂示千古的“信史”。《史记》之所以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名著,与司马迁对史料所做“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的大量考信工作是分不开的。其考信工作以“六艺”为取舍标准,这是个体无法完全超越的历史局限,但他求真、信实、存疑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弥补了其历史局限可能造成的某些不足,因而受到后世学者的无限崇敬。例如,他对远古的传说材料,总是感叹一声:“尚矣!”“吾不知已!”“不可记已!”以司马迁之博洽尚且必须核证史料之真伪信异,时至今日史料积淀可谓汗牛充栋、真伪杂陈,在运用这些史料之前更须认真考辨,否则编纂的书籍无以言信,甚至滑为小说家者流,这样的历史文献比没有更有害。所以,编纂史书、研究历史“要先讲辨伪及考证年代”。
四是不辨真伪无法认识学术源流。古书真伪与学术源流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不能辨别古典文献的成书年代、作者是否为假托、内容是否为伪造,整个学术研究就无法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造成学术发展历史的错乱。如《老子》一书,根据传统的说法,老聃是孔子的前辈,其人其书在孔子之前,所以胡适先生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及大多学者都先述老子及先秦道家思想,再述孔子及儒家学派,而冯友兰笃信《老子》成书于战国之际,他的《中国哲学史》便将《老子》排列于孔墨之后。考辨古书真伪及其成书年代对于学术源流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17]。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西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功底的结合,如一代学术宗师梁启超、胡适等都表现出疑古辨伪的倾向。现代的古典文献辨伪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澂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这是一部理论体系比《四部正讹》完备得多的辨伪学专著,其辨伪理论和方法直到今天仍是指导辨伪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当代辨伪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3-07-25
唐代文献辨伪的发展,首先体现在《隋书·经籍志》的编修上。文学巨擘柳宗元以疑古证实精神较大地推动了辨伪工作的发展。宋代的辨伪成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的辨伪原则和论证手段。宋人的辨伪工作在思想认识和实施方法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条理化色彩,是实现辨伪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前奏,成为辨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
2023-07-25
文献典籍的辨伪现象大致滥觞于战国时期,虽然当时还没有细致的辨伪工作,但有人已对流传的文献典籍及其内容提出怀疑,开疑古风气之先河。司马迁的《史记》正是在对史料、传说及图书文献进行多种途径的辨识和相当彻底的考辨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史学名著。马融的这一辨伪方法,代表了汉代辨伪工作的最高学术水平。......
2023-07-25
所以利用目录来考辨古书真伪只是一种常用的一般方法,不是绝对方法,不能仅凭书目著录与否而断定某些特殊流传文献的真伪。宋濂《诸子辨·鬻子》认为该书不是伪书,证据是“其文质,其义弘”,这也是仅凭单一的主观感觉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可以说,出土文献是辨伪工作的试金石,绝对不可忽视。......
2023-07-25
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得以长足发展。《综考》共收录古代、近代作伪或有伪作嫌疑的书籍1200种,是目前收录伪书最多的辨伪目录学的专著,分经、史、子、集、道、佛六部分,简要介绍作伪者和被伪者的生平,分析原因,评介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引用了较多的辨伪新资料。辨伪学科的建设是与当代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
2023-07-25
真正把古典文献的辨伪推向成熟的是梅鷟、胡应麟。梅鷟是历史上下大气力对一部书考证辨伪的第一人。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二是《正讹》辨别伪书104种,数量是《诸子辨》的2.5倍。至于专考一书之真伪者更是大有人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等将《古文尚书》、《今本纪年》的来源逐一指出,确为辨伪的厚工力作。......
2023-07-25
[77]下面我们就举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校勘的实例。罗联添在《唐代诗文集校勘问题八〈自君去后交游少〉》中考辨,张籍《赠王建》七绝一首云:“自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是咏诗人。”由于作者综合运用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各种方法,所以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可见,综合考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2023-07-25
后来《新青年》、《太平洋》、《新潮》、《每周评论》、《北京法政学报》等直行的杂志也是尽量采用新式的标点。可见,此议案为新式标点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代句读的作用主要是断句,而新式标点符号的作用除断句外,还要标明句子的语气、某些词的性质、引文与对话的起讫等。......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