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代考辨伪书的具体方法条理化、系统化,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高度概括的方法论,当首推明代的胡应麟。因此,从目录学角度考辨伪书,无疑是胡应麟辨伪方法的显著特色。由此可见,凭借目录之学是辨伪的最基本方法。二是考察后世书目著录之有无以辨其真伪。......
2023-07-25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对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分别作了一些说明。其实,在校勘实践中,这些方法往往都是综合地加以使用的。有时为了纠正一处错误,不得不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方能取得可信的证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戴震是主张理校的,但是他在校勘实践中,实际上也兼用了对校、他校等方法。如其《方言疏证序》指出扬雄《方言》自“宋元以来,六书故训不讲,故鲜能知其精覈,加以讹舛相承,几不可通。今从《永乐大典》内得善本,因广搜群籍之引用《方言》及注者,交互参订,改正讹字二百八十一,补脱字二十七,删衍字十七,逐条详证之”[75]。
顾千里强调对校,也同样兼用他校法、本校法,乃至理校法。如其《校残宋尤袤椠本文选跋》云:“广圻由宋本而知近本之谬,兼由勘宋本而即知宋本亦不能无谬。意欲准古今通借以指归文字,参累代声韵以区别句逗。经史互载者,考其异;专集尚存者,证其同;而又旁综四部,杂涉九流;援引者,沿流而溯源,已佚者,借彼以订此。”[76]余嘉锡也对之作了相当高的评价:“千里读书极博,凡经史、小学、天算、舆地、九流、百家、诗文、词曲之学,无所不通。于古今制度沿革,名物变迁,以及著述体例、文章利病,莫不心知其意。故能穷其旨要,观其汇通。每校一书,先衡之以本书之词例,次征之于他书所引用,复决之以考据之是非。一事也,数书同见,此书误,参之他书,而得其不误者焉。文字、音韵、训诂,则求之于经。典章、官制、地理,则考之于史。于是近刻本之误、宋元刊本之误,以及从来传写本之误,罔不轩豁呈露,了然于心目,跃然于纸上。然后胪举义证,杀青缮写,定则定矣。故曰‘误书思之,更是一适’。斯言也,岂徒日执误书,向壁冥想云尔哉!”[77]
下面我们就举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校勘的实例。罗联添在《唐代诗文集校勘问题八〈自君去后交游少〉》中考辨,张籍《赠王建》七绝一首云:“自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是咏诗人。”这首诗见《四部丛刊》景明刊本《张司业集》卷六,开头“自君”两字,《全唐诗》(卷三八六张籍五)本作“白君”,而清代黎庶昌《古逸丛书》景宋本《张司业集》作“于君”。孰是孰非?罗联添按:“张籍赠诗的对象是王建,如作‘自君’,‘君’则必指王建。这跟第三句‘白头王建在’连贯不起来,当然不对。如作‘白君’,则当指白居易。白居易亦张籍挚友,曾推许张籍‘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白氏长庆集》卷一《读张籍古乐府诗》)白卒于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年七十五。元和十年(815年)白以论事——论宰相武元衡遇刺事,贬为江州司马(详见陈振孙《白香山年谱》及新、旧《唐书·白居易传》),而张籍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前后。(据华枕之《孟郊年谱》:东野以元和九年八月卒。张籍诗有‘东野亡来’之语,可推其撰作应在元和九年冬以后。)‘白君去后’,指白居易离去以后到江州,义亦可通,但‘白君’跟第三句‘白头’重用白字,似非高明之作。北宋晏几道《临江仙》词用‘于君去后’四字正跟《古逸丛书》景宋本合,可证宋本作‘于君’最为正确。于君名鹄,跟张籍有厚交,张有《伤于鹄》五言古诗一首。(《张司业集》卷七)其中云:‘良玉沈幽泉,名为天下珍。’又云:‘今来弔嗣子,对陇烧斯文。’可知所谓‘于君去后’是指于鹄去世以后,与‘东野亡来’正相俪。又东野卒于元和九年(814年),于鹄之去,与东野之亡,相并而言,于鹄去世应在元和时代。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于鹄是‘大历贞元间人’,据此可证其谬。”由于作者综合运用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各种方法,所以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可见,综合考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把历代考辨伪书的具体方法条理化、系统化,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高度概括的方法论,当首推明代的胡应麟。因此,从目录学角度考辨伪书,无疑是胡应麟辨伪方法的显著特色。由此可见,凭借目录之学是辨伪的最基本方法。二是考察后世书目著录之有无以辨其真伪。......
2023-07-25
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辨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所以,辨别古籍文献的真伪是古籍整理必须进行的工作,否则其整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2023-07-25
西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功底的结合,如一代学术宗师梁启超、胡适等都表现出疑古辨伪的倾向。现代的古典文献辨伪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澂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这是一部理论体系比《四部正讹》完备得多的辨伪学专著,其辨伪理论和方法直到今天仍是指导辨伪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当代辨伪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3-07-25
唐代文献辨伪的发展,首先体现在《隋书·经籍志》的编修上。文学巨擘柳宗元以疑古证实精神较大地推动了辨伪工作的发展。宋代的辨伪成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的辨伪原则和论证手段。宋人的辨伪工作在思想认识和实施方法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条理化色彩,是实现辨伪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前奏,成为辨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
2023-07-25
文献典籍的辨伪现象大致滥觞于战国时期,虽然当时还没有细致的辨伪工作,但有人已对流传的文献典籍及其内容提出怀疑,开疑古风气之先河。司马迁的《史记》正是在对史料、传说及图书文献进行多种途径的辨识和相当彻底的考辨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史学名著。马融的这一辨伪方法,代表了汉代辨伪工作的最高学术水平。......
2023-07-25
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得以长足发展。《综考》共收录古代、近代作伪或有伪作嫌疑的书籍1200种,是目前收录伪书最多的辨伪目录学的专著,分经、史、子、集、道、佛六部分,简要介绍作伪者和被伪者的生平,分析原因,评介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引用了较多的辨伪新资料。辨伪学科的建设是与当代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
2023-07-25
所以利用目录来考辨古书真伪只是一种常用的一般方法,不是绝对方法,不能仅凭书目著录与否而断定某些特殊流传文献的真伪。宋濂《诸子辨·鬻子》认为该书不是伪书,证据是“其文质,其义弘”,这也是仅凭单一的主观感觉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可以说,出土文献是辨伪工作的试金石,绝对不可忽视。......
2023-07-25
在第一編緒論里論述了古代文獻的載體(材料),古代文獻的流傳及類別。此外,詳細論述了版本、目録、校勘等有關文獻整理的基本知識。最后兩編,對今後整理文獻的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設想。劉先生去世後,鄭如斯利用現有材料和考古新發現對書中的某些問題進行了補充,并對一些内容和文字作了必要的校訂和删改。......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