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他校法的可靠性判断

中国古典文献学-他校法的可靠性判断

【摘要】: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63]一望可知,被胡适誉为“第一等的证实”的三条证据,皆为他书的引文,王念孙所采用的显然是他校法。当然,我们有必要对用于他校的资料的可靠程度作出判断。

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陈垣指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61]如同一物,《元典章》一处作“纳尖尖”,一处作“纳失失”,陈垣分析道:“欲证明此‘纳尖尖’、‘纳失失’之是非,用对校法不能,因沈刻与元刻无异也。用本校法亦不能,因全部《元典章》关于‘纳尖尖’、‘纳失失’止此二条也。则不能不求助《元典章》以外之书。《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国俗旧礼》条:‘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复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卷七八《舆服志·冕服》条:‘玉环绶,制以钠石失。’《舆服志》中‘钠石失’之名凡数见,则《元典章》‘纳失失’之名不误,而‘纳尖尖’之名为元刻与沈刻所同误也。”[62]

清代学者已相当成功地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校勘中。如《淮南子·原道》篇有两句话:“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胡适云:

王念孙校,“无垠”下有“鄂”字。他举三证:一、《文选·西京赋》“前后无有垠鄂”的李善《注》:“《淮南子》曰:‘出于无垠鄂之门。’许慎曰:‘垠鄂,端崖也。’”二、《文选·七命》的李善《注》同。三、《太平御览·地部》二十:“《淮南子》曰:‘下出乎无垠之门。’高诱曰:‘无垠鄂,无形之貌也。’”这种证实虽不得西汉底本,而可以证明许慎、高诱的底本如此读,这就可算是第一等的证实了。[63]

一望可知,被胡适誉为“第一等的证实”的三条证据,皆为他书的引文,王念孙所采用的显然是他校法。

当然,我们有必要对用于他校的资料的可靠程度作出判断。一般来说,时代越早,越接近原始面貌,也就越可靠。在原始资料难求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求其次,则较晚的资料也可用作校勘之资。不过,我们还应注意古人引书不谨严,有的概述其大意,有的删节其原文,而且所据也并非尽属善本,所以采用他校法也要特别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