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对各种校勘方法作了介绍,下面再谈谈改正书面材料、撰写校勘记的具体方法。如何注明记录校勘情况,也有一些规定。今人张舜徽先生将历来校勘记的写作方法归纳为十条,今录之如下:一、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一本作某。”[82]作者采用他校的方法,广征博引,以丰富的资料证明“秦丞相”系“秦承祖”之误,令人信服。[83]“沈本”指沈宝砚据传是楼藏宋椠本之校本,作者采用对校的方法,录其异同,判定其是非。......
2023-07-25
早在西汉刘向校书时,就十分注意对异本的搜集。清章学诚指出:“校书宜广储副本,刘向校雠中秘,有所谓中书,有所谓外书,有所谓太常书,有所谓太史书,有所谓臣向书,臣某书。夫中书与太常、太史,则官守之书不一本也;外书与臣向、臣某,则家藏之书不一本也。夫博求诸本,乃得雠正一书,则副本固将广储以待质也。”[19]现将书籍的各种异本略作介绍。
1.稿本
稿本一般指作者成书时的最初文字记录,亦即此书的本来面目,因此它是校勘最可靠的依据。如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稿本原有十卷,光绪二十年(1894年)夏,始由其门人许正诗等删并成八卷问世。如果将八卷本同原稿相比,就会发现原稿被删去三十五条,另有一条删五字,一条删两句,两条各删一段,一条删两段,一条删三段,此外还被改动十九处。校勘此书当然应当依据稿本。稿本又有初稿与定稿之别,定稿更能代表文献原貌。朱自清曾将欧阳修《吉州学记》的初稿本与定稿本加以比较,指出:“初稿繁,定本简,是一望而知的。细加比较,定本似乎更得体些,也更扼要些。”[20]
2.抄本
稿本为数甚少,留存无多。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以抄写的方式流传的;即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特别是其初期,抄本仍不失为书籍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抄本特别是旧抄本的校勘价值是相当高的。如《旧唐书·颜师古传》云:“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釐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是兼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正因为颜师古考定《五经》时,以古今抄本作为依据,所以才能令诸儒叹服。
就文献载体而言,抄本有简书、帛书、纸抄本之分。由于不少旧抄本保留了文献较为原始的面貌,因此具有相当高的校勘价值。如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有《孙子兵法》,又有《孙膑兵法》,这就解决了从汉代以来悬而未决的《孙子兵法》著作权问题,同时也为校勘今本《孙子兵法》提供了依据。许荻云:“《孙子兵法》残简虽仅存千余字,对于校订今本是十分有益的。仅举一个例子:今本《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汉残简:‘出于所必。’(下缺)‘必’下所缺自是‘趋’字。今本作‘不趋’,汉残简作‘必趋’,两意相反。无论从理论上看,或者从旁证来看,汉残简是正确的。今本,纵是宋刊本(中华书局有影印本和排印本)、明刊本(即《四部丛刊》本)都作‘不趋’,显然是错误的。理论上,上文是讲敌佚(逸)而我能劳之,我要先处战地以待敌,以逸待劳。则我出兵,是求敌人来犯。若敌人不趋,我岂不扑空?自应作‘必趋’。旁证是曹操注:‘攻其所必爱,出其所必趋。’李荃注:‘出其所必趋,击其所不意。’由此看来,魏、唐人所据本也作‘必趋’。孙星衍校本(《岱南阁丛书》本,以后《诸子集成》本)也用它改‘不’为‘必’,是有理由的。由此也可见汉残简的可贵之处。”[21]
敦煌卷子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古代纸抄本的宝库,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而可靠的校勘资料。敦煌卷子对校订唐代诗歌,作用十分明显。如敦煌卷子本《高适诗集》:“《武威作》二首即后世传本之《登百丈峰》二首,可据以订正后人严重妄改之讹误。如其一首句,诸本均作‘朝登百丈峰’,此本作‘朝登百尺烽’。以‘百尺烽’为是,‘烽’即烽火台,古时烽火台甚高,西北地区至今仍有遗迹。‘烽’因形近误作‘峰’(或后人不解古时烽燧之制而妄改),遂又将‘百尺’妄改为‘百丈’。”[22]可见古抄本敦煌卷子,不仅有助于发现今本的文字错误,而且为后人改正文字错误提供了依据。
3.拓本
为了使某些文献能够长期保存,人们便将它们刻在石头上。为了使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资料能够广泛流传,人们又用纸将它们摹拓下来,于是便成了拓本。由于不少拓本所拓石刻文献比较原始,因而比较可靠,常被人们用作校勘之资。如宋方松卿校韩愈集,其《韩集举正叙录》首列石本,共著录《汴州东西水门记》、《燕喜堂记》等17种。胡适尝举一例:“卢见曾的《国朝山左诗抄》卷四十五有蒲松龄小传,引张元的《蒲先生墓表》说:卒年七十六。张元的《墓表》全文,我那时没见着。鲁迅的《小说史略》根据《聊斋文集》附录的《墓表》,说蒲松龄至康熙辛卯始成岁贡生,越四年遂卒,年八十六(1630—1715)。”[23]孰是孰非?胡适《跋张元的〈柳泉蒲先生墓表〉》云:“关于蒲松龄的事迹,最早的记载是张元作的《柳泉蒲先生墓表》。不幸诸书引此篇,都不是全抄原文,往往有妄删妄改之处,又往往有误抄之处,因此引起了不少的笑话。去年淄川的路大荒先生在蒲松龄的墓上寻得此碑,拓了一份寄给我……碑文中说蒲松龄死时‘享年七十有六’,与《山左诗抄》及《淄川志》所记相合,可证各本作‘年八十六’之误。这一字之误,关系不小。”[24]这个例子还说明拓本越原始、越完整,也就越可靠。
4.印本
总的来说,稿本、抄本、拓本都不多,所以从事校勘主要还得依靠各种印本。印本包括刻本和活字本。署名为宋岳珂的《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书本》列举了据校的23种不同的版本,其中至少有21种系印本。
在众多的印本中,校勘家又特别重视那些既早而又可靠的本子。清陆敕先校《管子》跋云:“古今书籍,宋板不必尽是,时板不必尽非。然校是非以为常,宋刻之非者居二三,时刻之是者无六七,则宁从其旧也。”[25]黄丕烈在《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武林旧事六卷跋》中也指出:“校勘群籍,始知书旧一日,则其佳处犹在,不致为庸妄人删润,归于文从字顺。故旧刻为佳也。”谨举一例,宋陆佃校《荀子注》,撰《荀子考异》,跋云:“旧尝患此书无善本,求之国子监,亦未尝板行。比集诸家所藏,得二浙西蜀本凡四。增寡同异,莫适取正。末乃于庐陵学官藏书中,得元丰国子监刻者,遂取以为据,然犹有谬误。用诸本参校,凡是正一百五十有四字。其有疑而未决者;并世俗所习熟而未定,如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者;监本所出而文义或非,如美善相乐者。皆不敢没其实,著之卷末,又一百二十有六条。”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陆佃在校勘《管子》时,广泛搜集印本,以北宋国子监刻本为依据,并参校诸家刻本。对疑而未决者,则以校勘记的形式,著之卷末,态度审慎。
5.注本
对古书加以解释,旧有传、注、说、故、训、记、解、笺、章句等多种名称,我们可统称为注。注通常附书以行。我们可以将附有注释的文献称为注本。注本是文献的异本之一,也是重要的校勘资料。人们早就注意利用注本来从事校勘工作。如《诗经·关雎》篇“君子好逑”,郑玄笺云:“怨偶曰仇。”据此,唐陆德明指出:“本亦作‘仇’,音同,郑云:‘怨偶曰仇。’”
后来人们更加自觉地利用注本进行校勘。如夏炯《书抱经堂丛书后》深有体会地说:“据注以校经,据疏以校注,据他经之注疏,以校本经之注疏,如是,不可通者少矣。”[26]注本之所以能被有效地用作校勘之资,主要是因为它的正文和注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人们是怎样利用这种关系来纠正文献错误的。如《史记·五帝本纪》云:“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王念孙指出:“‘西至’本作‘西济’,此涉上下三‘至’字而误也。《正义》曰:‘济,渡也。’则本作济明矣。唐魏徵《群书治要》,引此正作‘济’。《大戴礼·五帝德》篇同。”[27]《正义》指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实际上是为《史记》做的注。如果《史记》原文没有“济”字,就没有必要注:“济,渡也。”有了这条注释,正好说明原文为“济”而非“至”。再如近人王利器校杜诗云:“宋刊分门集注本《舟中出江陵南浦分寄郑少尹审》:‘别燕赴秋菰。’注言:‘别之而起去。’则‘赴’当从注作‘起’,宋本卷第十七正作‘起’。元刊集千家注分类本注引李充:‘别燕背人去,双起秋浦菰。’此正少陵所本。”[28]
值得注意的是,注文同正文一样,也会出现各种错误,除无心错误外,也有不少是被后人误改造成的。所以,我们在利用注本校勘时,也应持慎重态度。
6.选本
按照一定标准,将一位或一位以上的作家部分作品编辑在一起的文献称为选本。选本可能是抄本,也可能是印本,所以我们单独作为一类来进行讨论。不少选本由于编辑时间较早,比较多地保留了作品的原貌,因此可用作校勘的资料。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于《才调集》提要称该书所录:“颇有诸家遗篇,如白居易《江南赠萧十九》诗、贾岛《赠杜驸马》诗,皆本集所无。又沈佺期《古意》,高棅篡改成律诗;王维《渭城曲》‘客舍青青杨柳青’句,俗本改为‘柳色新’;贾岛《赠剑客》诗‘谁为不平事’句,俗本改为‘谁有’。如斯之类,此书皆独存其旧,亦足资考证也。”钱谦益也谈道:“《文苑英华》载王右丞诗,多与今行椠本小异,如‘松下清斋折露葵’,‘清斋’作‘行斋’。‘种松皆作老龙鳞’作‘种松皆老作龙鳞’。并以《英华》为佳。《送梓州李使君》诗:‘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作‘山中一半雨’尤佳。盖送行之诗,言其风土,深山冥晦,晴雨相半,故曰‘一半雨’,而续之以楚女巴人之联也。”[29]
某些编辑稍晚的选本,由于所据资料较早或源出两途,往往也可用作校勘之资。如近人所撰《阮籍集校注》,就利用了清人陈元龙编的《历代赋汇》。作者在从事校注工作时,“凡清末诸大家之选本均校之。如《东平赋》‘□土唯中’一句,诸本皆然,通过检校陈元龙等辑《历代赋汇》及张惠言《七十家赋抄》,则此句作‘厥土唯中’,于是缺字迎刃而解。……如《亢父赋》之‘亢’字,诸本皆作元,遍查有关史地书籍实无‘元父’这一地名,显然‘元’为‘亢’字之误,但注者直待检得梅鼎祚本正作‘亢’,又《历代赋汇》‘元’字下注‘一作亢’后,始据以校改”[30]。应当说明选本也不尽可据,由于选者的目的、态度、识见、所依据的资料来源不同,不少选本甚至会造成一些新的异文,因此我们在利用选本进行校勘时,也需要做一番考订工作。
7.校本
凡经校勘的书称校本。从事校勘当然应当充分利用前人的校勘成果,而校本则是保存校勘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校本有两个优点:一是前人据以校书的某些版本及有关资料可能已经亡佚,某些版本及有关资料虽未亡佚,往往被藏书家视为珍秘,难以见到。而这些资料却常能在校本中觅得。二是凡勤于校勘者多为专家学者,他们的校勘成果当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我们在从事校勘前,应当对已有校勘成果作一番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以《汉书》为例,张舜徽先生指出:“一部《汉书》,从宋代刘敞、刘攽(敞弟)、刘奉世(敞子)作《刊误》以来,清代学者继起校勘。其中以钱大昕的《汉书考异》、钱大昭的《汉书辨疑》、王念孙的《汉书杂志》、沈钦韩的《汉书疏证》、周寿昌的《汉书注校补》最为专门。清末王先谦,便荟萃群言和其他笔记、专著中阐明《汉书》旧义的见解,再加以自己数十年间钻研校订的心得,写成《汉书补注》一百卷,精刊行世。照理讲,今天阅读《汉书》,自以王氏《补注》为最完备了。但是近人杨树达,一生读《汉书》最为精熟,在王氏《补注》的基础上,复有所订正。早年写成《汉书札记》,一九二四年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书补注补证》。近年又有所增益,刊行了《汉书窥管》。有些地方,较过去学者们用心更细、校勘更密了。”[31]
事实上人们在校勘中,也是充分注意吸收前人校勘成果的,如王念孙《荀子补遗序》云:“余昔校《荀子》,据卢学士校本而加案语。卢学士校本则据宋吕夏卿本而加案语。去年陈硕甫文学以手录宋钱佃校本异同邮寄来都,余据以与卢本相校,已载入《荀子杂志》中矣。今年顾涧文学又以手录吕、钱二本异同见示,余乃知吕本有刻本、影抄本之不同。钱本亦有二本,不但钱与吕字句多有不同,即同是吕本,同是钱本,而亦不能尽同,择善而从,诚不可以已也。时《荀子杂志》已付梓,不及追改,乃因顾文学所录而前此未见者,为《补遗》一编,并以顾文学所考订,及余近日所校诸条,载于其中,以质于好古之士云。道光十年五月二十九日,高邮王念孙叙,时年八十有七。”[32]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我们已经对各种校勘方法作了介绍,下面再谈谈改正书面材料、撰写校勘记的具体方法。如何注明记录校勘情况,也有一些规定。今人张舜徽先生将历来校勘记的写作方法归纳为十条,今录之如下:一、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一本作某。”[82]作者采用他校的方法,广征博引,以丰富的资料证明“秦丞相”系“秦承祖”之误,令人信服。[83]“沈本”指沈宝砚据传是楼藏宋椠本之校本,作者采用对校的方法,录其异同,判定其是非。......
2023-07-25
关于丛书的起源,说法不一。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丛书。所谓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就涉及古典文学某一文体和类别的丛书而言,可以说诗、词、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体的丛书都有。这两部书是诗话方面的有代表性的丛书。要了解历代丛书的大致情况,可以通过阅读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目录》等工具书。......
2023-07-25
有的文献同时出现两种错误或三种错误类型,我们称之为多重错误。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三重错误的例子,如《淮南子·说林》篇:“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
2023-07-25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容及其学术性质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分类,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今天,随着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对古典文献的类型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分类标准和分法。根据古典文学文献的编写体制、出版形式和流传方式的不同,兼顾中国古典文献的分类传统以及便于今天学习的实践原则,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类型的古典文献。......
2023-07-25
《中国丛书综录》是目前收录丛书最多、分类科学而又检索极其便捷的书名索引。“子目书名索引”是按书名来检索某书在哪些丛书中;“子目著者索引”是按作者名来检索他有哪些著作。举例来说,要查《渭南文集》收录在哪些丛书中,第一步查第三册的“子目书名索引”,其中第166页著录:“渭南文集1270左。”如果要想了解哪些图书馆收藏有这些丛书,那就进入第三步,查第一册的“丛书书名索引”。......
2023-07-25
目字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人眼为双,故后世便以目来表示复数的事物,且引申为逐一称述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因刻木要用刀,后来便加上一个“金”字偏旁。目、录这两个词用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但是,录也可以作为包括目和叙录两个部分在内的简称。......
2023-07-25
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现存宋刻本几乎都是珍品。元刻本数量多、质量高的要推学校刻本。明、清刻本层次丰富,质量则参差不齐,需要加以辨别。按照书籍刻印的地域,可以分为浙本、蜀本、闽本、平水本等。浙本、蜀本注重校勘,质量较好。按照书籍流通的情况,可以分为通行本、旧刻本、残本、善本、孤本等。......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