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鉴别方法及步骤

中国古典文献学鉴别方法及步骤

【摘要】:二是覆刻本是照原本覆刻,其序跋只能作为鉴别原刻本的依据,并不能用来鉴别覆刻本。因为该书版刻的时间绝不会在成书之前,我们依据书籍的内容,即可断定该书版刻的上限。审查书籍内容主要是审查那些可以判断该书成书时间的内容,例如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都可以据以鉴定版本。

1.读序跋

中国古籍大部分都有序跋。“序”亦称“叙”,分自序和他序两种。秦汉时期,作者自序或整理者序都置于书后,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许慎《说文解字·叙》、刘向校书时为每部书写的序,都放在书的末尾,用以叙述该书的成书过程、篇目次序、流传情况等。“跋”又称“跋尾”,指题于文章或书卷之后的文字,大概兴起于唐。书籍的跋语,一般是对序言的补充。因跋文在书尾,故序言便移于书前,逐渐形成惯例。也有仍用古制将序言放在书后的。既然序跋除了介绍书籍内容、编著意图外,还往往介绍成书过程、版本源流等,这便为鉴别版本提供了重要信息。有时,一部书并不只一篇序跋,需要我们将全部序跋认真阅读。一般来说,最晚的一篇序跋与该版本的刊刻时间可能比较接近,因此可以通过该序跋来鉴别该版本的刊刻时代。

利用序跋鉴别版本也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要考察序跋是否完整。如序跋不完整,就可能遗失了重要信息,据此鉴别版本,存在误判的危险。二是覆刻本是照原本覆刻,其序跋只能作为鉴别原刻本的依据,并不能用来鉴别覆刻本。三是作伪本挖改原序跋,或编造假序跋,提供虚假信息,也会影响对版本的鉴别。

2.审内容

审查书籍的内容也是鉴别版本的重要途径。因为该书版刻的时间绝不会在成书之前,我们依据书籍的内容,即可断定该书版刻的上限。审查书籍内容主要是审查那些可以判断该书成书时间的内容,例如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都可以据以鉴定版本。因为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生活时间和空间,书中出现的生活年代最晚的人物可以作为该书成书的可能上限;地名会因社会发展或时代变化而有沿革,新的地名也不断产生,书中出现的新近改动的地名或新地名也可以确定该书成书的上限;历代官制不尽相同,官名时有改易,新的职官也随社会发展而增设,书中出现的新近改动的职官名或新职官名,同样可以作为判断该书成书上限的依据;此外,书中出现的最晚年代以及最晚的历史事件或生活事件等,也能作为判断成书年代上限的依据。确定了该书成书年代的上限,也就同时确定了该书刻本年代的可能上限,为鉴别版本确立了稳固的基点。因此,通过审查内容来鉴别版本便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通过审查内容来鉴别版本,除了需要细心阅读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否则难以进行鉴定。为了便于理解,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方舆胜览》70卷,宋祝穆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是书前有嘉熙己亥吕午序,盖成于理宗时”[50]。而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八辨云:“此本标题于浙西之严州,改称建德府;浙东路之温州,改称瑞安府;广西路之宜州,改称庆远府;夔州路之忠州,改称咸淳府。按和父(祝穆字)自序,书成于嘉熙己亥;而改严、温、宜、忠等州为府,在咸淳元年;相去三十六年,其为后人改编可知。”这是利用地名来鉴别版本的例子。

又如:“《家礼集说》,不分卷,题锡山后学冯善编集。半叶八行,行十八字,四周双边,上下粗黑口,单鱼尾。薄棉纸,四册。此书流传极少,各家多不著录,若按字体,颇似元末风格,定为元本。经细审内容,文中有‘……维宣德几年某月甲子朔……’等字样,当为明宣德刻本。此书藏沈阳故宫博物馆。”[51]这是利用年代来鉴别版本的例子。

根据内容来鉴别版本是比较可靠的方法。尽管书贾也能将这些可能暴露版本年代的内容挖改,但这种挖改难度较大,一般也很难做到天衣无缝,只要细心鉴别,总能发现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