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梵夹装传入我国及影响

中国古典文献学:梵夹装传入我国及影响

【摘要】:[20]说明梵夹装很早就已传入我国。旋风装应该受到过梵夹装的影响,明潘之恒在《叶子谱》题词中便说:“叶子,古贝叶之遗制。”贝叶经采用梵夹装,“四十夹”也即四十册。关于梵夹装,李致忠有很好的解说。[21]梵夹装图示梵夹装的优点是每叶独立存在,便于翻检,其缺点也很明显。因此,虽然梵夹装对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有很大启发,但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在我国书籍装帧技术的发展中,印度贝叶经的输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上面提到的旋风装也是受到了贝叶经装帧形式的启发,后来的经折装、蝴蝶装、线装也都受其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唐懿宗“奉佛太过,怠于政事。尝于咸泰殿筑坛为内寺尼受戒,两街僧、尼皆入项;又于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释梵夹”。胡三省注云:“梵夹者,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20]说明梵夹装很早就已传入我国。旋风装应该受到过梵夹装的影响,明潘之恒在《叶子谱》题词中便说:“叶子,古贝叶之遗制。”所谓贝叶遗制,即指贝叶经的装帧形式。《宋史·天竺国传》称:“僧道圆自西域还,得……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贝叶经采用梵夹装,“四十夹”也即四十册。

关于梵夹装,李致忠有很好的解说。他说:“梵夹装,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叶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板上圆孔,再逐叶穿过每叶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阅读时从首逐叶翻阅,穿绳总要擦磨叶孔,故叶孔常有磨痕。收藏时,勒紧一头,再绕过上下两板捆紧。这种装帧由于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中国人把它称为梵夹装。”[21]

梵夹装图示

梵夹装的优点是每叶独立存在,便于翻检,其缺点也很明显。因板夹的都是散叶,如果未经绳穿,或穿绳磨断以及叶洞破损,便很容易出现书叶丢失。因此,虽然梵夹装对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有很大启发,但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于是人们又想出其他办法来改进装帧技术,各种新的装帧方法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