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经史子集四部概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经史子集四部概述

【摘要】: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经部书籍就多达1773部,20427卷。晋荀勖《中经新簿》及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开始为史籍设立部类,正式确立“史部”名目的则是《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集部下分“楚辞”、“别集”、“总集”三类。在经、史、子、集四部中经部历代因袭,变化很少;史部基本上只收历史类书籍,专科性较强;集部主要收录诗文集及诗文评著作,特点也比较明显;唯有子部比较庞杂,其他三部不能归属的,全都统归子部。

1.经部

经部所著录的是儒家的经典和后世儒生解说经书的著作,以及与学习经书有关的读物如“小学”之类书籍。儒家的经书,最初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来《乐》亡佚,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五经”博士。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到东汉时又增《孝经》和《论语》,合为“七经”。唐代时,在这七经的基础上,又分《礼》为《仪礼》、《周礼》、《礼记》,分《春秋》为《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再加上《尔雅》,共为十二经,宋代理学家把《孟子》的地位抬高,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称为“四书”,于是《孟子》也进入了“经”的行列。唐代的十二经加上《孟子》,就成了宋代的“十三经”,此后相沿不改。经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着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因此,自《七略》、《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开始,到《隋书·经籍志》以后“经部”的设立,经学书籍一直占有古籍四大部类中的一大部,并居于四部之首。就其数量来说,也可谓汗牛充栋。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经部书籍就多达1773部,20427卷。

2.史部

著录历史类书籍。《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设史籍类,史书附于“六艺略”中的“春秋”类。这表明当时的史学书还不很发达。晋荀勖《中经新簿》及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开始为史籍设立部类,正式确立“史部”名目的则是《隋书·经籍志》。其“史部”序云:“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班固以《史记》附《春秋》,今开其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

唐玄宗时目录学家毋煚撰《古今书录》,其史部也采用了《隋书·经籍志》十三种细类,并对每一细类加以解释。《古今书录》今佚,这十三细类的解释保留在《旧唐书·经籍志》的序文中。其言云:“乙部为史,其类十有三:一曰正史,以纪纪传表志;二曰古史,以纪编年系事;三曰杂史,以纪异体杂记;四曰霸史,以纪伪朝国史;五曰起居注,以纪人君言动;六曰旧事,以纪朝廷政令;七曰职官,以纪班序品秩;八曰仪注,以纪吉凶行事;九曰刑法,以纪律令格式;十曰杂传,以纪先圣人物;十一曰地理,以纪山川郡国;十二曰谱系,以纪世族继序;十三曰略录(《隋志》为簿录),以纪史策条目。”

此后的国家图书目录和史志目录的史部种类基本上沿用《隋书·经籍志》此法,而略有增减变更。如将“古史”更名为“编年”,将“簿录”改称为“目录”。《宋史·艺文志》增设“史钞”,《四库总目》增设“纪事本末”、“别史”、“时令”、“史评”,《清史稿·艺文志》增设“金石”类等。这些种类的增设,反映了历史学术的发展和史籍增多等情况。

3.子部

著录以《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包括的先秦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九流十家的诸子著作为主。再合并《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三大类中的书籍,唐宋以后又增设释家类、道书类(或神仙家)、艺术类、类书类、谱录类等,从而使子部成为一个十分庞杂的部类。著录包括古代哲学军事农业、医药学、天文、数学、艺术、手工、饮食、动植物以及阴阳五行风水占卜和类书等方面的著作。其中小说类还包括小说一类文学著作。

4.集部

集部是在《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隋书·经籍志》集部类序云:“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合为三种,谓之集部。”集部主要著录文学书籍。《隋书·经籍志》集部下分“楚辞”、“别集”、“总集”三类。后世集部大多沿袭这一体例而增设“文史”(即诗文评)类,《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再增“词曲类”,共为五类。

在经、史、子、集四部中经部历代因袭,变化很少;史部基本上只收历史类书籍,专科性较强;集部主要收录诗文集及诗文评著作,特点也比较明显;唯有子部比较庞杂,其他三部不能归属的,全都统归子部。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特点,用四部分类法去编目或寻书都是很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