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的类序结构及示例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的类序结构及示例

【摘要】: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汉书·艺文志》散《辑略》之文,分载各略、各种(家)之后成为类序,更便观览。兹举《隋书·经籍志》两例类序于后。上述书名、叙录、类序三项,是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各家目录书有称大类之序为“大序”或“总序”,称小类之序为“小序”的。如《四库全书总目·凡例》云:“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四十三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也有不区别大类之序和小类之序而合称为“小序”的,相当含混不清,这里姑且统称为“类序”。

类序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类序之体起始于《七略》中的《辑略》。《汉书·艺文志》散《辑略》之文,分载各略、各种(家)之后成为类序,更便观览。自此以后,仿刘、班之例而撰类序的,有南朝宋王俭《七志》,隋许善心《七林》,唐魏徵隋书·经籍志》、毋煚《古今书录》,宋代《崇文总目》及清《四库全书总目》等。史志目录中,自《旧唐书·经籍志》据《古今书录》为书,但记篇目,不取小序,《新唐书》、《宋史》、《明史》艺文志等均沿此体制,不撰类序,“由是自唐以下,学术源流多不可考”[26]

兹举《隋书·经籍志》两例类序于后。其一为子部大类之序:

凡诸子,合八百五十三部,六千四百三十七卷。《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儒、道、小说,圣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兵及医方,圣人之政也,所施各异。世之治也,列在众职,下至衰乱,官失其守。或以其业游说诸侯,各崇所习,分镳并鹜。若使总而不遗,折之中道,亦可以兴化致治者矣。《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

编撰者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简述了子部图书的学术特点,据此大致可以看出大类之序的写法(前述《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序”也是大类之序,更能显示出考辨学术源流的特点)。

其二为《隋书·经籍志》集部“楚辞类”小类之序云:

《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乱,诗人寝息,谄佞之道兴,讽刺之辞废。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师,伤而和之。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嘉其文采,拟之而作。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始汉武帝命淮南王为之章句,旦受诏。食时而奏之,其书今亡。后汉校书郎王逸,集屈原以下,迄乎刘向,逸又自为一篇,并叙而注之,今行于世。隋时有释道骞,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

这则小序从楚辞的产生,至汉、隋两朝的拟作和传播,叙述得简明扼要,可看成是一个楚辞文学发展流传的纲要

上述书名、叙录、类序三项,是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但在实际上,不同体制的古代目录,有的三项俱全,有的则只有一项或两项。综而言之,有下列三种情形,即古代目录因其结构不同而形成的三种体制:一是部类之后有类序,书名下面有解题的,三项俱全,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二是有类序而无解题的,具有两项,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三是类序、解题皆无而只著录书名的,即只有一项,如《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诸史艺文志等。这三种不同体制的目录,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古代目录于书名、叙录、类序之外,往往还有一篇介绍整个目录的序文,即该目录书全书之序,列于卷首。其内容主要是概述编纂目录的目的、方法,历代图书、目录事业的发展情况等,其体例相当于现代目录书的前言或总说明。如《汉书·艺文志》开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至“今删其要以备篇籍”;《隋书·经籍志》“夫经籍也者”至“故列之于此志云”,这两篇文字,就分别是这两部史志目录的全书之序,是极有价值的目录学文献。《四库全书总目》书前的“凡例”,其性质与此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