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 - 解题与提要分析

中国古典文献学 - 解题与提要分析

【摘要】:叙录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所以说刘向汇集各书叙录而成的《别录》一书,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的创始和范例。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叙录之体,始自刘向。刘向所作《战国策书录》、《晏子叙录》等,对各书的整理校勘情况、各书的作者、内容与学术源流等,都作了概括的叙述介绍或分析评价。所以说刘向汇集各书叙录而成的《别录》一书,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即解题或提要目录)的创始和范例。《别录》之后,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都是叙录体目录。至清《四库全书总目》更臻于完善,所作提要灵活多样,简明扼要,堪称古代提要目录的代表。兹举《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例提要为例:

《遂初堂书目》一卷。宋尤袤撰。一名《益斋书目》。所分四部,与诸家小有出入,而不甚相远。唯一书兼载数本,则体例独异。诸书皆但有书名,不作解题,盖从郑樵之说。然并卷数及撰人名氏删之,未免太略。或传写者佚脱欤?(卷八“目录类”)[23]

《常建诗》三卷。唐常建撰。建名位不昌,沉沦一尉,而遗诗五十七首,往往与王、孟抗行。所唱和交游,非唯无一显官,即知名之士,亦仅王昌龄一人。盖恬淡寡营、泊然声利之外者,宜所造独深矣。(卷十五“别集类”)[24]

以上两例,或指出图书的价值得失,或概论作者生平经历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均能突出各书的主要特点,很便于读者阅读。

还应该说明的是,古代目录书的叙录,在写作体例上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前述刘向创始的那种由目录编撰者自己较为全面地简介图书作者、内容、形式及其校勘整理情况的叙录体例,是叙录的主要形式。但有的目录学家也对此进行了某些变通,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撰写方法,如所谓“传录体”和“辑录体”等。

传录体叙录,始于王俭的《七志》。王俭偏重于作者传记而不述图书内容主旨,故《隋书·经籍志·序》评《七志》说:“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文义浅近,未为典则。”后来余嘉锡也认为,《七志》“其为《隋志》不满,盖嫌其偏重事迹,于学术少所发明耳。阮孝绪《七录》大略相同。及释僧祐、道宣、智昇之徒为佛书作目录,皆为译著之人作为传记。盖其体制摹拟儒家,故与王、阮不谋而合矣”[25]。这类叙录由于未能全面揭示图书内容及其价值得失,常常不受目录学家推崇。其实为每书作者立传,对了解图书内容也是有意义的。

辑录体叙录,是辑录诸家评述和其他书内有关资料而成的叙录。它的特点是不由叙录撰写者自己直接介绍评述,而是广泛汇集已有的相关资料。这种叙录体例,萌芽于佛经目录《出三藏记集》的“总经序”,而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代表。马端临所写各书叙录,除以晁公武、陈振孙二书目的提要为依据外,还辑录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代各朝《国史艺文志》及史传、文集、杂说、诗话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这对于专家学者很有价值。辑录体叙录在目录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以及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隋书经籍志考证》等均仿此体例。

除传录、辑录体外,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以自注的形式对所载某些图书的作者、内容及亡佚、残缺情况作简要说明,也可看作是一种不同风格的叙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