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装、包背装虽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书籍装式,但它们仍然各有其缺点。[26]正是由于蝴蝶装、包背装各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线装终于取代蝴蝶装和包背装成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所谓线装,其实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
2023-07-25
西方国家的bibliography这一名词,起源于古希腊文,最初的含义是“书籍的抄写”。正式把这一名称理解为目录学的意义,是在17世纪的中后期。
我国的目录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公元前1世纪后期,即西汉成帝(公元前32年—前7年在位)、哀帝(公元前6年—前1年在位)时,大学者刘向及其子刘歆等在校理国家图书馆(天禄阁)丰富藏书的过程中,总结概括前人的经验和当时的成果,编制成综合性的群书目录《别录》和《七略》,进行了包括详著篇目、确立定本、分类立目、辨明学术源流、撰写书录、揭示图书内容价值等在内的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莫定了基础。故历来学者多以为目录之学启自西汉。但是,目录学这个专门名称的出现却晚在10世纪的北宋初年。
据宋人笔记苏象先《苏魏公谭训》卷四记载:苏象先的祖父苏颂(即苏魏公)“谒王原叔(宋初王洙字原叔),因论政事。仲至(王洙之子王钦臣字仲至)侍侧,原叔令检书史。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可见在北宋时已有“目录之学”的提法。到了清代,目录学尤其受到重视而几乎成为一时之“显学”,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
自宋代以来,对于目录学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如宋代郑樵、清人章学诚等认为“目录”不能独立成学,而应该属于“校雠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际上,郑、章所论校雠之事正是目录学的内容。如章学诚《校雠通义》言:
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8]
古人著录,不徒为甲乙部次计。……盖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无少缺逸,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9]
这里所说的“部次流别”,“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等,正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主要任务和特色。郑樵、章学诚以校雠否认目录之论颇有概念不确、名实不副之弊,所以有人对此提出非议。如清人李兆洛便说:“郑渔仲辑《艺文略》,始附以校雠之名。然其所言校雠之事,唯编纂类例,搜求亡书,则尚是目录家也。”[10]近代目录学家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亦云:
据《风俗通》引刘向《别录》,释校雠之义,言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则校雠正是审订文字,渔仲、实斋著书论目录之学,而目为校雠,命名已误……特目录不专是校雠板本耳。[11]
余氏所言,不仅批评郑、章诸人以校雠之名论目录之实,而且说明了校雠学之名不能代替目录学。而所谓“校雠”,《文选》卷六《魏都赋》李善注引刘向《别录》说:“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可知校雠原本是指校勘文字的讹误,它是刘向校理图书的工序之一,原本不包括目录学的含义在内。
因此,目录学不仅其名可以成立,它与版本学、校勘学等相互联系而又各自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之学。古今学者,自《汉书·艺文志》说刘向等校书,“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隋书·经籍志》云“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至清代王鸣盛、金榜,近现代余嘉锡、姚名达等,都对目录学的名义有过许多比较确切的论述。如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以为:“盖吾国从来之目录学,其意义皆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所由与藏书之簿籍,自名鉴赏、图书馆之编目仅便检查者异也。”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叙论篇》更界定“目录学”之名义说:
目录学者,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12]
姚氏认为目录学是编次群书目录,介绍图书主旨,说明学术源流,指导求书治学的专门学术,从而突出了古代目录学的学术性和实用价值。
综合诸家论述,我们似可给目录学如此定义: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蝴蝶装、包背装虽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书籍装式,但它们仍然各有其缺点。[26]正是由于蝴蝶装、包背装各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线装终于取代蝴蝶装和包背装成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所谓线装,其实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
2023-07-25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容及其学术性质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分类,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今天,随着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对古典文献的类型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分类标准和分法。根据古典文学文献的编写体制、出版形式和流传方式的不同,兼顾中国古典文献的分类传统以及便于今天学习的实践原则,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类型的古典文献。......
2023-07-25
目字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人眼为双,故后世便以目来表示复数的事物,且引申为逐一称述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因刻木要用刀,后来便加上一个“金”字偏旁。目、录这两个词用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但是,录也可以作为包括目和叙录两个部分在内的简称。......
2023-07-25
但是,目录学的正式兴起则在西汉时期。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图书、目录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唐、宋两代,目录学事业蓬勃发达。其特点不仅表现在官修目录质量的提高,史志目录的发展,“国史艺文志”的兴修,私家目录的勃起,而且还开展了目录学理论的研究探讨。明、清两朝,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的繁盛时期,各种各类官、私目录著作纷纷问......
2023-07-25
[29]解释的是天文。[31]以上五端列举了注释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已见古书注解内容的广大宽博,而就时代、发展来看,则古典文献的注释源远流长。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这一时期的注释中还兴起一种“义疏”的形式。这种兼释经和注的形式,成为后世义疏的滥觞。魏晋南北朝的义疏数量很大,著名者如宋明帝《周易义疏》、皇侃《论语义疏》、何晏《老子讲疏》、梁简文帝《庄子讲疏》等。......
2023-07-25
叙录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所以说刘向汇集各书叙录而成的《别录》一书,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的创始和范例。......
2023-07-25
宋代古典文献学上成就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领域。在如何整理、研究并利用历史文献上司马光成为后世的一个典范。宋人注释集部工作的兴盛,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及文学研究历史上值得研究的现象,而从前一般治中国文史的学者,似乎对此重视不够。再次是金石考据学。......
2023-07-25
古典文献学史的这些演变的时代特征,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或人类文化变迁的历史阶段性。总之,关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分期和时代性的把握,一定有多种标准和划分方法,这正是学术研究多元化和差异性的正常表现。不论哪种分期和时代性的把握,都是为了便于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总体风貌及其演变的趋势和特征。......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