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的定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的定义

【摘要】:目字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人眼为双,故后世便以目来表示复数的事物,且引申为逐一称述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因刻木要用刀,后来便加上一个“金”字偏旁。目、录这两个词用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但是,录也可以作为包括目和叙录两个部分在内的简称。

目字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人眼为双,故后世便以目来表示复数的事物,且引申为逐一称述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如《论语·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何晏《论语集解》即引郑玄语曰:“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又引包咸语云:“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1]可知孔子所回答的四项,即颜渊所问之目,目就是条目、项目的意思。

录,许慎《说文解字·录部》曰:“录,刻木录录也。象形,凡录之属皆从录。”即录字为刻木之声,亦为刻木之形,故成为刻木之义。因刻木要用刀,后来便加上一个“金”字偏旁。录由刻木之义,引申为记录、抄写(作动词用)和次第、册籍(作名词用)等义。如《春秋公羊传·隐公十年》“《春秋》录内而略外”,又《春秋公羊传·定公四年》“此何以书?录我主也”,这两个录字,就是记录、书写的意思,作动词用;作名词用的,如《国语·吴语》“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篇云:“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今大国越录,而造于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韦昭《国语解》曰:“录,(次)第也。”[2]又如所谓“金石录”、“备忘录”,还有明李贽《续焚书·圣教小引》“集为《道古》一录”等,这里的录就是指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载籍,作名词用。

目、录这两个词用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但是,录也可以作为包括目和叙录两个部分在内的简称。如《汉书·艺文志》叙述刘向等校书编目的情况说:“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隋书·经籍志》叙亦云:“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这里的“条其篇目”,是指目的部分;“撮其旨意”和“论其指归,辨其讹谬”,是指录的部分;而这里的所谓“录”,就包括目和叙录两部分,录兼包叙、目,故举录则可以该目。

将目与录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如果要用现代语给它下一个定义的话,则可以说: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