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的别集及其价值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的别集及其价值

【摘要】: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设立了“别集”类。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别集编排体例的功用和价值有所不同。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别集在古典文学文献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别集也是一些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其实,西汉刘向整理群书时已有别集,“当时无‘集’之名,而有‘集’之实”[21]。南朝梁阮孝绪最早在《七录》中“文集录”之下立“别集”之目。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设立了“别集”类。别集的名称繁多,张舜徽先生指出:“凡自褒所为文,或身后由门生故吏辑录之以成一编者,大抵沿前世旧称,名之曰集,或曰文集,或曰类集,或曰合集,或曰全集,或曰遗集。亦名之曰稿,或曰文稿,或曰类稿,或曰丛稿,或曰存稿,或曰遗稿。而集之中有正集、别集之分,稿之中有初稿、续稿之辨。其不以集或稿为名者,则命曰文抄,或曰文录,或曰文编,或曰文略,或曰遗文。名目繁多,不可胜数。”[22]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所谓分类,是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宋人喜欢类编别集。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25卷,今存宋刊残本6卷,类别有纪行、述怀、居室、邻里、题人等。所谓分体,是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清人王琦注《李太白文集》36卷,是按古赋、古诗、乐府、古近体诗、序文、记颂赞、铭碑祭文等体裁编排的。宋人李壁注《王荆文公诗集》是按古诗、律诗两大诗体编排的。所谓编年,是指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在编年的别集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部分作品编年,部分作品因具体写作年代不清故不编年,如王维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别集编排体例的功用和价值有所不同。有人认为把分体和编年结合起来比较好,如清人浦起龙编的《读杜心解》就是先有一个“少陵编年诗目谱”,然后再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等体裁来编排,他在《读杜心解·凡例》中说:“编杜者,编年为上,古近分体次之,分门为类者乃最劣。盖杜诗非循年贯穿,以地系年,以事系地,其解不的也。余此本则寓编年于分体之中。”[23]浦氏的做法对于杜诗这样的别集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人编集的文集,通常是在作者去世以后所编,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距作者去世不久,编者多为作者的亲朋故旧及学生弟子,如柳宗元的《河东先生集》是其好友刘禹锡遵其遗嘱而编集;韩愈的《昌黎先生集》是长庆四年(824年)韩愈去世后由其门人兼女婿李翰编集;杜牧的《樊川文集》是其外孙裴延翰编集的。这类别集的编集,由于编者距作者生活的年代很近以及跟作者特殊的亲近关系,所搜集的材料一般比较全面可信。当然其中也可能会有因为尊者讳而未收的一些材料。二是距作者去世较远的后人编集,编者与作者没有直接的亲友关系,如汉魏六朝人的别集大多数是由后人重新编集的。有些别集经过近现代一些专家学者或出版家的整理,做了一些校注、辑佚、资料汇编等方面的工作,在文字的可靠性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如鲁迅辑校的《嵇康集》,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等。

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人看到的都是明清以来的翻刻本。因此,别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在文字上出现讹、脱、衍、倒的问题是很普遍的。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作家的别集时要注意选择由专家学者精心校注整理的本子。

别集在古典文学文献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提要共52卷,其中别集(包括存目)就占了37卷,共著录历代别集961部18038卷,历代别集存目1568部16439卷,而历代实际保存的别集数量大大高于此数,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统计,仅清代诗文别集就多达约13000种[24],而实际数量比这还要多。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李灵年、杨忠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卷首凡例称,该书“著录近两万名作家所撰约四万部诗文集”,由此可见,历代别集越到后来数量越多。如果我们要了解现存历代主要别集的流传情况及文献价值,可以参阅有关别集的别录或叙录。如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万曼的《唐集叙录》著录有传本的唐人诗文别集108部,并对这些别集的著者、书名、卷数、成书年代、编辑者、刊刻者、收藏者等多项内容按时代先后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类似的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祝尚书的《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张舜徽先生的《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

别集的文献价值还体现在它包括了一个作家现存的部分或全部作品,是人们研究某一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成就的主要依据。后人编辑的别集,将与某一作家相关的资料汇集起来,为读者阅读和研究这位作家提供便利。如吴文治等整理的《柳宗元集》最后附有两唐书本传、柳宗元年谱、历官纪、墓志铭、多篇祭文以及一些关于柳集的序跋等,这些资料对于了解柳宗元的经历、作品和柳集的流传情况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另外,别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或研究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情况。别集也是一些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