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电子计算机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关联及特点

电子计算机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关联及特点

【摘要】:一切物体都是由大量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则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它是记载、传递信息的一种物质状态或方式,与电子计算机密切相关。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高速、精确地进行算术计算和逻辑计算并具有存储记忆功能的电子设备。与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相比,电子载体的一大特色就是“无形”。电子文献载体的另一大特色是“存储量大”。目前,电子图书的主要载体形式就是光盘书。

电子,是一个物理学概念。一切物体都是由大量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则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作为文献载体的“电子”,与物理学意义上讲的“电子”有所不同。它是记载、传递信息的一种物质状态或方式,与电子计算机密切相关。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高速、精确地进行算术计算和逻辑计算并具有存储记忆功能的电子设备。如果从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算起,电子计算机的历史也不过50多年,但它对人类科技发展的推动是无法估量的。电子计算机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文献的载体形式。

电子作为文献的载体形式,是随着个人计算机(微机)的普及以及国际互联网的无处不在而被人们逐步认识的。与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相比,电子载体的一大特色就是“无形”。人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电子是如何承载和传播文献内容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机器设备(如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的运行和转换,才能阅读。不过,电子文献的某种储存方式如软盘和光盘,虽不能直接像书那样打开翻阅,但仍能给人某种“有形”的物质存在感。

电子文献载体的另一大特色是“存储量大”。电子计算机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二进制位,即比特(bit)。“比特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10]比特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好比人体中的DNA一样。电子计算机把连接8个位作为一个单位,叫做一个“字节”(byte),用B表示,字节是计算机最基本的数据处理单元,一个字节可以对应一个英语字母,两个字节对应一个汉字。电子计算机用来表示数据存储空间的存储单位有KB(千字节)、MB(兆字节)、GB(千兆字节)等。这里,1个MB(兆字节)相当于50万个汉字。如果一张软盘的容量是1.44MB,那么理论上可以存储72万个汉字(实际存储当少于72万,因卷标、文件名等会占一点空间)。而目前一张计算机用光盘可存储650 MB的数据,这相当于多少汉字呢?650×50万,等于3.25亿。也就是说一张光盘可存储3.25亿个汉字。如果平均按20万字一本书计算,一张光盘可存储1625本书。一张又薄又小的光盘能够存储如此巨大的数据量,这是古人绝对无法想象的。古代有“学富五车”的美谈,那是简牍时代的产物。所谓五车书,不过是五车竹书,放在光盘里连“小菜一碟”也够不上。光盘作为一种新型的存储介质,具有存储量大,携带轻便,使用方便,易于保管,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具有广阔的用途。一套《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共有175张光盘,只用一个抽屉就可放下。目前,电子图书的主要载体形式就是光盘书(参看本书第九章第二节)。

电子文献的出现,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对于古典文献(包括其他文献)的阅读、使用和收藏方式。在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一般的奔腾微机每秒运算可达数万亿次),电子文献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不仅有文字形态,还有图像、图形、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态。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处在日新月异的巨大变革中,人们现在还难以就“电子”这种载体形式作出某种盖棺论定的历史阶段性的判断。

以上我们简要地论述了古典文献从古至今的六种主要载体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文献载体形式在古代和现代也发生过一定作用。古代的如陶瓷和玉器,现代的如胶片和磁带等。对于这些载体形式的特色和功用,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书籍或途径给予适当的关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