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缣帛的重要功能和价值

中国古典文献学:缣帛的重要功能和价值

【摘要】: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竹木与甲骨、金石相比,虽说取材更容易,书写更便利,但与缣帛比,仍显得很笨重,阅读和携带也不方便。缣帛除了书写文字外,还有一大功能即用来绘画,这是竹木材料难以胜任的。缣帛这种载体形式除了有不易长久保存的弱点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购买。纸张出现后,缣帛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至少在唐代还有诗人用缣帛来写信。

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一些优点,如轻薄柔软,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剪裁。竹木与甲骨、金石相比,虽说取材更容易,书写更便利,但与缣帛比,仍显得很笨重,阅读和携带也不方便。因此,人们很早就把缣帛与竹木同时使用。《墨子·明鬼》指出:“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有),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4]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也说:“著于竹帛谓之书。”[5]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两汉,宫廷和贵族都收藏了许多帛书。缣帛除了书写文字外,还有一大功能即用来绘画,这是竹木材料难以胜任的。帛书又名缯书。

帛书在柔软性、书写性、绘画性等方面胜过简牍,但在流传过程中其保存的长久性却远不及简牍。帛书藏于墓穴极易腐烂,所以现代考古发现的帛书很少,而简牍出土的数量却相当多。20世纪最著名的帛书出土地是湖南长沙。1942年9月,长沙东郊子弹库战国楚墓曾出土一件驰名中外的帛书,上面不仅有墨书的小楷,还有彩色绘出的各种神怪图像,可惜这件文物流失到国外。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又出土了一批古代帛书,共有20多种12万多字。这批帛书中有些典籍失传了一两千年,其中与《老子》相关的文献保存最多,包括《老子》甲本、乙本以及《老子》甲本卷后无篇名的四篇佚书,《老子》乙本卷前的《经法》、《十大经》、《称》、《道原》等四种文献。这些文献过去都没有传本。另外还有一些占星、相马、医经方面的古书以及地图、导引图、帛画等珍贵的图书。这批帛书的出土,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军事、语言、医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异常难得的文献资料。比如帛书本《老子》与传世的今本《老子》在文字篇次上有较大的出入,今本《老子》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帛书本正好相反。不少学者利用帛书本对传世文献做了很有意义的校勘和比较工作。

缣帛这种载体形式除了有不易长久保存的弱点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购买。学者们也不轻易使用,往往是先在竹简上打草稿进行修改,然后再写在丝织品上。西汉末年,刘向校勘整理群书,“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6]东汉以后逐步普及的纸张,既有简帛的优点,又比缣帛便宜,因此就逐步取代了缣帛和竹木,成为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纸张出现后,缣帛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至少在唐代还有诗人用缣帛来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