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设立了“别集”类。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别集编排体例的功用和价值有所不同。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别集在古典文学文献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别集也是一些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2023-07-25
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一些优点,如轻薄柔软,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剪裁。竹木与甲骨、金石相比,虽说取材更容易,书写更便利,但与缣帛比,仍显得很笨重,阅读和携带也不方便。因此,人们很早就把缣帛与竹木同时使用。《墨子·明鬼》指出:“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有),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4]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也说:“著于竹帛谓之书。”[5]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两汉,宫廷和贵族都收藏了许多帛书。缣帛除了书写文字外,还有一大功能即用来绘画,这是竹木材料难以胜任的。帛书又名缯书。
帛书在柔软性、书写性、绘画性等方面胜过简牍,但在流传过程中其保存的长久性却远不及简牍。帛书藏于墓穴极易腐烂,所以现代考古发现的帛书很少,而简牍出土的数量却相当多。20世纪最著名的帛书出土地是湖南长沙。1942年9月,长沙东郊子弹库战国楚墓曾出土一件驰名中外的帛书,上面不仅有墨书的小楷,还有彩色绘出的各种神怪图像,可惜这件文物流失到国外。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又出土了一批古代帛书,共有20多种12万多字。这批帛书中有些典籍失传了一两千年,其中与《老子》相关的文献保存最多,包括《老子》甲本、乙本以及《老子》甲本卷后无篇名的四篇佚书,《老子》乙本卷前的《经法》、《十大经》、《称》、《道原》等四种文献。这些文献过去都没有传本。另外还有一些占星、相马、医经方面的古书以及地图、导引图、帛画等珍贵的图书。这批帛书的出土,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军事、语言、医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异常难得的文献资料。比如帛书本《老子》与传世的今本《老子》在文字篇次上有较大的出入,今本《老子》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帛书本正好相反。不少学者利用帛书本对传世文献做了很有意义的校勘和比较工作。
缣帛这种载体形式除了有不易长久保存的弱点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购买。学者们也不轻易使用,往往是先在竹简上打草稿进行修改,然后再写在丝织品上。西汉末年,刘向校勘整理群书,“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6]。东汉以后逐步普及的纸张,既有简帛的优点,又比缣帛便宜,因此就逐步取代了缣帛和竹木,成为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纸张出现后,缣帛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至少在唐代还有诗人用缣帛来写信。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设立了“别集”类。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别集编排体例的功用和价值有所不同。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别集在古典文学文献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别集也是一些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2023-07-25
“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其实,“版”(“板”)和“本”很早就作为书籍文献的名称在使用。因此,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本”的原意为树根。引申为根源、原本。这就是说,版本之称是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6]这一结论大体符合宋以前人们对版本称谓的实际。......
2023-07-25
叶昌炽氏所说石刻、墓志文献可补历代诗选、赋选之缺,就反映了出土文献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价值。这就说明出土文献对释读先秦以来传世文学文献具有重要价值。上海博物馆购进的那批楚简中有《孔子诗论》一篇,对研究先秦孔门诗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总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出土文献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要研究好中国古典文学,不充分关注、利用出土文献资料,是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
2023-07-25
只有具有敬业精神,具有严谨学风,又有熟悉、掌握古今汉语的能力,才能做好这一工作。如果连原文的字词句章意思都没有弄懂,那就谈不上用现代汉语去准确地表达了。......
2023-07-25
竹,指竹简;木,指木牍。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简册用绳一般为上下两道或上中下三道。先秦的长简为三尺,故史有“三尺法”、“三尺律令”之称。木牍是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的牍叫做“方”。[3]意思是说,一百字以上的篇幅写在竹简编联的“策”上,一百字以内的篇幅写在“方”即木牍上。史称“汲冢竹书”。简牍不断地大规模地出土,极大地丰富、补充或订正了传世文献。......
2023-07-25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古代人们入学读书的基本功就是要学会给课本做句读工作。从出土文物中,我们还能在一些秦汉竹简、帛书中见到当时用来句读的符号,如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语书》,共523字,用了26个“”号表示停顿。当然,总的来说,为古书句读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清末李光明庄出的童蒙读物多施以句读,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
2023-07-25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容及其学术性质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分类,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今天,随着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对古典文献的类型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分类标准和分法。根据古典文学文献的编写体制、出版形式和流传方式的不同,兼顾中国古典文献的分类传统以及便于今天学习的实践原则,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类型的古典文献。......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