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甲骨文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甲骨文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摘要】: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共13册,由中华书局于1978年至1982年全部出齐。从1899年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甲骨文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学问,甲骨学已经成为与古文字学、古史学密切相关的一个分支学科。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迄今为止,人们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

甲骨文是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的。王懿荣收藏了甲骨1000多片,他去世后,这些甲骨为《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字铁云,1857—1909)所得。刘氏又继续搜集,约得5000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选择其中部分字迹完好者拓印出版,题为《铁云藏龟》,这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等书。从1928年到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共13册,由中华书局于1978年至1982年全部出齐。该书采取比较科学的先分期后分类的方法,经过去伪存真、校对重出、修复缀合等一系列认真细致的整理工作,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虽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419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甲骨文合集》将甲骨文分成4大类,22小类:

四大类是:一、阶级和国家;二、社会生产;三、科学文化;四、其他。二十二小类是:一、奴隶和平民;二、奴隶主和贵族;三、官吏;四、军队,刑罚,监狱;五、战争;六、方域;七、贡纳;八、农业;九、渔猎,畜牧;十、手工业;十一、商业交通;十二、天文,历法;十三、气象;十四、建筑;十五、疾病;十六、生育;十七、鬼神崇拜;十八、祭祀;十九、吉凶梦幻;二十、卜法;二十一、文字;二十二、其他。

从这些类别中可以看出,甲骨文虽是卜辞,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很丰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是多方面的。

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邹周原遗址出土了1000多件甲骨,其中有文字的约有300多片,共有刻辞约900字。2003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岐山县周公庙附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两片有刻辞的西周卜甲,经辨识共有55字。后来有关部门联合组成周公庙考古队,对这一带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取得一批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包括22座西周时期最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和760多片西周卜甲的出土。经过对有刻辞的86片及拼对缀合后有刻辞的99片卜甲的初步辨识,共有文字近500字[1]

据不完全的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含拓片)有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

甲骨文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殷周时代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王国维曾利用卜辞来考证殷王室世系、名号以及殷周的制度、文化,其代表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等文,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郭沫若用卜辞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也代表了新史学的一种方向。至于许多学者在文字考释方面可以说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1899年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甲骨文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学问,甲骨学已经成为与古文字学、古史学密切相关的一个分支学科(参看本书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