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时代: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电子时代。古典文献通过传抄而流传,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的变化是与其传抄形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毛笔和书法充分展示了汉字的魅力,却影响着文献传抄的时效。电子文献拷贝的第三大优势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文献传抄的物质载体的有形性,无形的电子传抄取代了有形的纸张传抄。......
2023-07-25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悠久而漫长,为了更好地把握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程,人们一般要对之进行历史阶段的划分以及不同时代特征的概括。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期法或不同时代特征的总结。
20世纪30年代初,蒋元卿先生写作《校雠学史》,他将中国古典文献学划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发轫时期(先秦)、建立时期(两汉)、衰落时期(魏晋南北朝)、复兴时期(唐宋元明)、鼎盛时期(清及近代)。这是按照事物的生长和兴衰的周期来划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孙钦善先生出版《中国古文献学史》,将中国古典文献学划分为六个时期,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他概括六个时期的特点为:先秦是我国古文献学初创时期,两汉是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是南北分立时期,隋唐是结束南北分立使文献学得到统一时期,宋元明是义理之学与考据学不断发展的时期,清及近代则是考据学集大成时期。其中,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参看该书绪言)。孙先生的分期是以朝代更替为线索,对不同时期文献学特征的概括结合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在某些方面与蒋先生有类似之处。应该说,按照朝代线索来进行某一门学问发展史的分期,照顾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性,是比较通行而简便的做法,大体上符合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也使用了这种分期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分期方法。20世纪50年代,刘国钧先生编撰《中国书史》,他将我国书史(也可理解为古典文献学史)分为四个大的时期:(1)从远古到公元一世纪末(远古到东汉初年)纸发明之前的时期;(2)从2世纪到8世纪(东汉初期到唐代中叶)印刷术发明前的写本卷轴时期;(3)从9世纪到19世纪中叶(唐代末叶到清代鸦片战争)印刷术发明后手工业印刷术时期,这个时期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印刷术发生和逐渐普及时期(从唐代中叶到南宋末)和手工业印刷术的发展时期(从元代初期到鸦片战争);(4)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机械化印刷时期。[54]刘先生的分期侧重于文献的载体和文献复制方法的演变,有其独到之处。我们在本书第一章第二节分析古典文献传抄的时代性时,也从文献载体形式演变的角度把古典文献学史划分为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电子时代,并进而按从古至今传抄方式的演变把古典文献学史概括为刻写时代、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和拷贝(copy)时代。如果我们从文献的载体和文献复制方法的演变看古典文献学的产生与流传的历史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有一个从“重武器”向“轻武器”的转变过程,有一个从“一对一”复制向“一变多”复制的转变过程,有一个从“有形”向“无形”的转变过程。古典文献学史的这些演变的时代特征,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或人类文化变迁的历史阶段性。
如果我们参照相近学科的历史分期方法,还可得到一些新的启发。王齐洲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以书面文学的主流文体的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为依据,把中国文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贵族文学时代、精英文学时代、市民文学时代、大众文学时代[55]。假如借鉴这种分期,我们也可以根据文献的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的变化,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分为贵族文献时代、精英文献时代、市民文献时代、大众文献时代。
总之,关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分期和时代性的把握,一定有多种标准和划分方法,这正是学术研究多元化和差异性的正常表现。不论哪种分期和时代性的把握,都是为了便于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总体风貌及其演变的趋势和特征。当然,任何分期和时代性的把握都只能显现部分历史事实。想要深入系统地学习本课程的同学,应该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或分析有关学科史的发展问题。
【注释】
[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466页。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63页。
[3]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83~84页。
[5]马端临:《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卷首第3页。
[6]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7]熊笃、许廷桂:《中国古典文献学》,重庆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8]《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465页。
[9]赵国璋、潘树广主编:《文献学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86页。
[10]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页。
[11]赵国璋、潘树广主编:《文献学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86页。
[12]《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490页。
[1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14]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第2版,齐鲁书社,1998年,卷首第6~7页。
[15]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3页。
[16]《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491页。
[17]《孟子·尽心下》。
[18]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中华书局,1994年,第23页。文论家一般认为孔子所谓“文学”指文治教化之学,包括典籍文献和礼乐制度两方面。
[19]《墨子·鲁问》。
[20]《墨子·兼爱下》。
[21]《荀子·儒效》。
[22]《荀子·劝学》。
[23]《孟子·万章下》。
[24]《商君书·靳令》。
[25]《韩非子·和氏》。
[26]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7~198页。
[27]《史记·太史公自序》。
[28]《汉书·河间献王传》。
[29]《史记·太史公自序》。
[30]参看张舜徽:《郑学丛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3~264页。
[31]《论衡·对作》。
[32]《晋书·武帝纪》。
[33]《新唐书·李邕传》。
[34][日]内山精也:《媒体与真相》,朱刚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73页。
[35]有关宋诗宋注的特点及总体情况可参看张三夕:《宋诗宋注管窥》,《古籍整理与研究》第4期,中华书局,1989年,第63~68页。
[3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玉海提要》。
[3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困学纪闻提要》。
[38]《永乐大典·凡例》。
[39]参看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7~58页。
[40]《明史·杨慎传》。
[41]有学者批评他“有些著作很不严谨,错误百出”,“根本原因在于求名心切,成书太快”。见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自序》,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卷首第3页。
[42]梅鷟,明中期正德(1506—1522)间直隶旌德人。
[43]参看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下,中华书局,1994年,第803页。
[44]参看邢宇浩:《文津阁〈四库全书〉刊行》,《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3日。
[45]张之洞《书目答问》一书,附有《国朝著述家姓名略》一篇,列举校勘学家31人,蒋元卿《校雠学史》又补充11人,可见清代校勘学之兴盛。因此,这里列举的名家是很有限的。
[46]参看张舜徽:《清代学术的流派和趋向》,《訒庵学术讲论集》,岳麓书社,1992年,第73页。
[47]《文史通义·原道》。
[48]参看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75页。
[49]王余光等:《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百年概述》,《图书与情报》,1999年第3期。
[50]参看罗德运:《中国图书馆学:20世纪的历程与反思》,《武汉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51]参看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6~259页。
[52]吴方:《仁智的山水——张元济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225页。
[53]转引自陈建民:《智民之梦——张元济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0~171页。
[54]参看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郑如斯订补,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第7~8页。
[55]参看王齐洲主编:《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28页。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中国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时代: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电子时代。古典文献通过传抄而流传,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的变化是与其传抄形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毛笔和书法充分展示了汉字的魅力,却影响着文献传抄的时效。电子文献拷贝的第三大优势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文献传抄的物质载体的有形性,无形的电子传抄取代了有形的纸张传抄。......
2023-07-25
“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其实,“版”(“板”)和“本”很早就作为书籍文献的名称在使用。因此,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本”的原意为树根。引申为根源、原本。这就是说,版本之称是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6]这一结论大体符合宋以前人们对版本称谓的实际。......
2023-07-25
蝴蝶装、包背装虽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书籍装式,但它们仍然各有其缺点。[26]正是由于蝴蝶装、包背装各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线装终于取代蝴蝶装和包背装成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所谓线装,其实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
2023-07-25
但是,目录学的正式兴起则在西汉时期。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图书、目录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唐、宋两代,目录学事业蓬勃发达。其特点不仅表现在官修目录质量的提高,史志目录的发展,“国史艺文志”的兴修,私家目录的勃起,而且还开展了目录学理论的研究探讨。明、清两朝,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的繁盛时期,各种各类官、私目录著作纷纷问......
2023-07-25
[29]解释的是天文。[31]以上五端列举了注释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已见古书注解内容的广大宽博,而就时代、发展来看,则古典文献的注释源远流长。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这一时期的注释中还兴起一种“义疏”的形式。这种兼释经和注的形式,成为后世义疏的滥觞。魏晋南北朝的义疏数量很大,著名者如宋明帝《周易义疏》、皇侃《论语义疏》、何晏《老子讲疏》、梁简文帝《庄子讲疏》等。......
2023-07-25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容及其学术性质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分类,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今天,随着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对古典文献的类型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分类标准和分法。根据古典文学文献的编写体制、出版形式和流传方式的不同,兼顾中国古典文献的分类传统以及便于今天学习的实践原则,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类型的古典文献。......
2023-07-25
目字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人眼为双,故后世便以目来表示复数的事物,且引申为逐一称述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因刻木要用刀,后来便加上一个“金”字偏旁。目、录这两个词用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但是,录也可以作为包括目和叙录两个部分在内的简称。......
2023-07-25
正式把这一名称理解为目录学的意义,是在17世纪的中后期。可见在北宋时已有“目录之学”的提法。到了清代,目录学尤其受到重视而几乎成为一时之“显学”,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自宋代以来,对于目录学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如宋代郑樵、清人章学诚等认为“目录”不能独立成学,而应该属于“校雠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际上,郑、章所论校雠之事正是目录学的内容。......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