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第一,李先生深刻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史及其代表人物的内在矛盾,发掘内在的思想逻辑,探索发展的内在理路及社会历史效应的两重性。例如,李先生有关儒家思想的大量论文,有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对儒家宗师与儒家社会历史的作用,有鞭辟入里的分析。“论学不作媚时语,独取真知启后人。”李先生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李先生肯定先秦、宋明儒学的精义,又分析其理论的内在紧张,尤其是理欲观、义利观的张力,既看到儒学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不同作用,又昭示其在今天与今后的价值、意义及两难处境,具有方法论的启示。
第二,可贵的文化自觉。愈到晚年,李先生愈益坚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当代意义。李先生强调“时代性与民族性从矛盾中得到统一”[3]的历史辩证法。在传统与现代、时代性与民族性、东方与西方、普世价值与地域文化的张力中,李先生自觉地剥离出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与精华,特别是作为族群认同、伦理共识与终极关怀之基础的中华人文精神、核心价值。李先生高度肯定了儒学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居于主干的地位。他说,在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儒学在中国历史上何以能通贯各家,我认为与儒家创始者孔子思想的包容性有一定关系”[4],因而特别弘扬孔子的文化包容意识。
李先生又特别看重孟子的重民思想、救世精神与独立人格,肯定其“制民之产”“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在今天的正义诉求与民主政治诉求中仍具有政治资源的价值,其独立人格、浩然正气和大丈夫精神在今天的道德伦理重建中仍具有道德资源的价值。[5]
李先生有关传统思想与现代化、全球化关系的诸篇论文,特别有一组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论文,坚持了文化自觉,反省了西化派的失误,以现代的眼光、批评的眼光省视传统文化,深刻地表明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与时偕行的文化智慧,以及对精神文化的民族性根据的护持,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看做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保证。[6]
第三,在中国哲学思想史学科范式建构中的贡献。李先生与萧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7],李先生有关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大量论著,继承又超越了胡适、冯友兰、张岱年、杨荣国等前辈学者的探索。李先生特重大传统与小传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互动,生活世界与经典文本的互动,指出民间草莽中奋起的起义农民的平均平等的祈求,理应纳入思想史的视野;中国历史上各类杰出人物的思想底蕴都应纳入思想史的视野。至于哲学史,则要突出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分析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范畴的历史演变。[8]李先生的论著中透显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智慧尚不止此,有待进一步发掘与发挥。
第四,对岭南文化思想史的贡献。李先生有关地域文明的普世价值的洞见不仅见之于中华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考察中,而且见之于岭南文化之于中华文化的探索中。李先生的多样统一的文化观是一以贯之的。
李先生有关岭南思想家及岭南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之地位的研究论著,揭示了岭南文化的两重性,突显了陈白沙、湛甘泉从贵疑到寻求自得对打破儒家教条所起的作用,以及自由探讨的岭南学对中原文化的补充,尤其是近代岭南人物在我国近代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李先生对岭南文化有一系列的深入考察[9],可以作为地域文化、地域思想研究的范本。
有关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的文章
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李先生教育、培养了两代杰出的学人,在广东、在全国影响了两代学者。中国哲学史界有不少弟子与私淑弟子受惠于李先生的言教与不言之教,敝人即是其中之一。这两句颇能代表李先生的生命意境。李先生的平实、不争、低调,足见其人格的伟大并与李先生的入世、敬业、负责适成补充。李先生对我个人的提携、关爱,实难以言语来表达。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是李先生主持的,他是我的座师、恩师。......
2023-07-25
教授们批评校方目前推崇的是权力、财富教育,有违哈佛的理念与传统。美国每一所高校,哪怕只有一千学生规模的小小的学院,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传统,办得很有特色与个性,并努力使之保持、传承下去。武汉大学区别于别的学校的特色是什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哈佛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教育,十分重视经典的导读。......
2023-07-25
恩师李德永先生于2009年7月21日18时2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少年李德永曾得到郭沫若的接引。萧萐父、李锦全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自1982年、1983年出版问世以来,先后印行约十三万册,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李德永先生是该教材先秦编、宋明编的统稿人,不仅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不少内容,又下力修订甚至重写了其中的另一些内容。......
2023-07-25
正当我们准备赴京出席12月4日开幕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庆祝他九五华诞之际,却传来了他于11月26日撒手人寰的噩耗。当时冯先生耳聪目明,文思敏捷。可以说,冯先生一生的努力,一生的矛盾冲突,乃至引起学界各种各样的议论,盖在于他在寻求这种“适应”时所产生的和谐与错乱。中国知识分子以行道为安,达道为得,以挺立道德人格为安身立命的根据,这在冯先生95岁的一生中得到了印证。......
2023-07-25
谢谢主持人与各位邀请我出席武汉大学博士后第十一场学术论坛,聆听文碧方副教授《〈新民说〉发表百年后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及崔涛博士等三位同人的提问与小文的答辩,给人启迪良多。梁启超的“新民说”发表的时候,中国积贫积弱,欧风美雨,坚船利炮,列强宰割,中国社会解体,中国文化处于危机之中。“文化决定论”成为思维定势,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成了替罪羊。清末民初以来,对自家文明传统的非理性的践踏、毁辱成为主潮。......
2023-07-25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自古以来世界上各种宗教、哲学探讨不休的问题。但为什么说它在现代社会更加凸显出来了呢?而现代工业社会处理死亡的机械化及非人性化的方式,使得人们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恐惧不安。但每一个人面临自己的死亡,毕竟只有自我承担。傅先生的这本书,意在把高龄化过程转化成为人类精神的深化过程,把死亡哲学的问题转化为生命哲学的问题。傅先生倡议设置一门新的学科:“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学。......
2023-07-25
熊十力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家。熊十力的学术地位是由他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的双向批判、双重扬弃所确定的。熊十力一生反对抛却自我、失所依归的“海上逐臭之夫”。癸酉芒种日于武昌广埠屯[1]本文原载于《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