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先生的学术贡献:守先待后的文化与人生随笔

李先生的学术贡献:守先待后的文化与人生随笔

【摘要】:李先生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愈到晚年,李先生愈益坚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当代意义。李先生强调“时代性与民族性从矛盾中得到统一”[3]的历史辩证法。李先生高度肯定了儒学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居于主干的地位。[8]李先生的论著中透显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智慧尚不止此,有待进一步发掘与发挥。李先生的多样统一的文化观是一以贯之的。

第一,李先生深刻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史及其代表人物的内在矛盾,发掘内在的思想逻辑,探索发展的内在理路及社会历史效应的两重性。例如,李先生有关儒家思想的大量论文,有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对儒家宗师与儒家社会历史的作用,有鞭辟入里的分析。“论学不作媚时语,独取真知启后人。”李先生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李先生肯定先秦、宋明儒学的精义,又分析其理论的内在紧张,尤其是理欲观、义利观的张力,既看到儒学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不同作用,又昭示其在今天与今后的价值、意义及两难处境,具有方法论的启示。

第二,可贵的文化自觉。愈到晚年,李先生愈益坚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当代意义。李先生强调“时代性与民族性从矛盾中得到统一”[3]的历史辩证法。在传统与现代、时代性与民族性、东方与西方、普世价值与地域文化的张力中,李先生自觉地剥离出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与精华,特别是作为族群认同、伦理共识与终极关怀之基础的中华人文精神、核心价值。李先生高度肯定了儒学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居于主干的地位。他说,在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儒学在中国历史上何以能通贯各家,我认为与儒家创始者孔子思想的包容性有一定关系”[4],因而特别弘扬孔子的文化包容意识。

李先生又特别看重孟子的重民思想、救世精神与独立人格,肯定其“制民之产”“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在今天的正义诉求与民主政治诉求中仍具有政治资源的价值,其独立人格、浩然正气大丈夫精神在今天的道德伦理重建中仍具有道德资源的价值。[5]

李先生有关传统思想与现代化、全球化关系的诸篇论文,特别有一组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论文,坚持了文化自觉,反省了西化派的失误,以现代的眼光、批评的眼光省视传统文化,深刻地表明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与时偕行的文化智慧,以及对精神文化的民族性根据的护持,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看做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保证。[6]

第三,在中国哲学思想史学科范式建构中的贡献。李先生与萧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7],李先生有关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大量论著,继承又超越了胡适冯友兰、张岱年、杨荣国等前辈学者的探索。李先生特重大传统与小传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互动,生活世界与经典文本的互动,指出民间草莽中奋起的起义农民的平均平等的祈求,理应纳入思想史的视野;中国历史上各类杰出人物的思想底蕴都应纳入思想史的视野。至于哲学史,则要突出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分析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范畴的历史演变。[8]李先生的论著中透显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智慧尚不止此,有待进一步发掘与发挥。

第四,对岭南文化思想史的贡献。李先生有关地域文明的普世价值的洞见不仅见之于中华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考察中,而且见之于岭南文化之于中华文化的探索中。李先生的多样统一的文化观是一以贯之的。

李先生有关岭南思想家及岭南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之地位的研究论著,揭示了岭南文化的两重性,突显了陈白沙、湛甘泉从贵疑到寻求自得对打破儒家教条所起的作用,以及自由探讨的岭南学对中原文化的补充,尤其是近代岭南人物在我国近代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李先生对岭南文化有一系列的深入考察[9],可以作为地域文化、地域思想研究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