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政治紧密相关之特点,由此确定。与释迦、耶稣相比,宗教与哲学皆以“理”之天为归。谢氏并未就仁言仁,而是在“三达德”及中西比较视域中论孔子之仁,可谓深得仁德个中三味。谢氏认为,哲学家之人生观,大别有厌世主义和乐天主义“二宗”。......
2023-10-29
傅先生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他会通中西日哲学与佛学,以批评的精神和创造性智慧,转化、发展儒释道思想资源,在与西方、日本学者直接对话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交流互动。与此同时,他以极大的热情,有力推动了海峡两岸学术文化的交流互动,在一定时期起到了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之桥梁的作用。
傅先生在西方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东方思想的回归与发掘、海德格尔与老庄和禅学的会通、禅佛教心理分析与实存体验、大乘佛学的深层探讨、儒家思想的深入反省、东亚地区的文化模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辩证开放的学科间的整合等方面,都有极为宏阔而又深刻的洞见。在我看来,他的原创性智慧尤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他在海峡两岸大力宣讲“文化中国”,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概念、思想与实践。这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创造转化,尤其有助于海峡两岸基于文化纽带与文化血脉的统一。“文化中国”的内涵目前仍在发展之中。
第二,他首次提出了“中国本位的中西互为体用”的学说,反省中学,以开放的心态吸纳西学,经由严格的自我批评谋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综合。这里所谓“中国本位的”,即与时俱进、创造转化了的中国思想文化。“中西互为体用”的旨趣,是建立合乎我国国情及实际需要且具有独特风格(亦即他国所缺)的现代式本土文化。他提倡以“多元开放”的文化胸襟克服“单元简易”的心态,理解西方思想文化与政治制度的真谛。他批评、超克华夏优越感的“中体西用”说和西方中心论的“全盘西化”,及“西体中用”说,纠正五四以来西化派与传统派的化约主义偏失,努力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获取现代化的正面资粮。他努力地批判继承传统思想文化,尽量吸取欧美日本种种优长(不论体用),借以创造性发展未来的中国思想文化。他认为,不论中西何种传统,只要有价值取向的正面意义,都可熔为一炉,于是传统以来长久习用的“体”“用”二词及其严格分辨已无时代意义可言。他开创的“中西互为体用”之路,仍可以作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深化,颇有借鉴意义。
第三,他构设了“生命的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的模型。依照他所了解的生命存在的诸般意义高低层序与自下往上的价值取向,他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生命应该具有下列十大层面:(1)身体活动层面;(2)心理活动层面;(3)政治社会层面;(4)历史文化层面;(5)知性探求层面;(6)美感经验层面;(7)人伦道德层面;(8)实存主体层面;(9)生死解脱层面;(10)终极存在层面。他在真、善、美三大价值之上特别标出“实存主体”层面,乃是由于人伦道德的终极目标不外是在肯认与维护每一生命的人格尊严与实存(现实存在、真实存在)的本然性。人格尊严当然指谓每个人的基本人权与生命独特性;至于实存的本然性,不独西方存在主义所标榜,其实在中国人本主义的(儒家)传统中本已蕴涵,即指个别生命在价值意义的抉择与信守应必有其自由自主的独立精神与全面性的自我责任感而言,可在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和王阳明“致吾良知”中发现,值得继承与发展。“实存主体”层面之上所以设定“生命解脱”层面,乃是由于一大半人对于生死问题确实具有终极关怀,依其单独实存的抉择寻得(儒家)安身立命,(佛教)涅槃解脱,或(基督教)灵魂救济所不得不凭借的生死智慧或宗教信仰。我们一旦有了关于“终极存在”的自我了解,随着就会推出有关生命的终极意义或终极目标的特定结论,也就会想出体认终极意义或达至终极目标的种种具体办法。
第四,他建构了“创造的诠释学”的中国哲学方法论,为中国经典的现代解读提供了新的范式。傅先生批评了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方法论而不作慎重考察的“食洋不化”的弊病。在英美语言分析训练的基础上,他借鉴且超越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诠释学、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德理达的解构理论,且植根于他对东方文本,特别是道家、中日佛学与儒学的深度理解,提出了这一新的方法论原则。他用层面分析与辩证解读的方式,分辨又辩证统合“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和“创谓”的文本解读之环节,具有甚深的价值。(关于“创造的诠释学”我另有专文探讨。)
第五,他对大乘佛学、中日禅学的研究,独树一帜。他把禅学与人类生命的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实存问题联系起来,对自由、自我、生命、生死、精神治疗、宗教解脱等作出现代诠释,对佛教四圣谛作出新解,又建构了“大乘二十门模型”,且跳出大乘各宗,提出了新时代的“判教十义”,对佛禅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关系提出了诸多新见。
第六,他借助于东西方思想文化,创建了临终精神医学,特别是现代生死学的理论。(关于他的生死学,我已发表过长篇书评。)
以上六个方面,都是真正能成为“一家之言”的新论,是傅先生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有关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的文章
中国哲学与政治紧密相关之特点,由此确定。与释迦、耶稣相比,宗教与哲学皆以“理”之天为归。谢氏并未就仁言仁,而是在“三达德”及中西比较视域中论孔子之仁,可谓深得仁德个中三味。谢氏认为,哲学家之人生观,大别有厌世主义和乐天主义“二宗”。......
2023-10-29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王室。在这之后,孔子有十四年的生涯在其他各诸侯国之间流亡。由此一来,孔子才成为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命只与贵族统治者有关的思想,从而打破了贵族阶级在沟通天命方面的垄断权,使得每一位注重道德修养的君子都能够直接地面对天命。这样一来,不仅孔子,所有人的挽救世道人心的努力都与天命相统一。......
2023-11-20
不过,朱熹一生的成就主要还是在学术方面。朱熹的著作遍及经学、史学和文学等科目,他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和《四书章句集注》等几部书中。由于长期在福建讲学,朱熹所建立的学派被后人称为“闽学”。至于朱熹自己,则是继承二程思想的。朱熹大力宣扬儒家道统,认为道学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另一方面,朱熹又认为,理与气也不能相杂,即不能相互混杂。......
2023-11-20
在这里,我们以“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为题,从美学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一下真、善、美的关系。它表现为心灵的美、行为的美、人格的美和社会的美。因此,美育和德育自然地就是相通的,在人格的自我塑造上相辅相成。......
2023-11-20
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 ——如何步入中国哲学的殿堂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学习中国哲学史,可先读一些关于哲学史的著作。十几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和教材,已有十几种之多,可选读二三种。通过对《老子》《庄子》的研读,才引起对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才渐入哲学的殿堂。▌选自张岱年《心灵与境界》......
2024-01-24
全祖望的案语围绕周敦颐哲学的历史地位,透露了更多的历史信息。但朱熹、张栻对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也非定论,后世学人中仍有质疑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学者。两位学术前辈对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各有其据,自成一家。因为,就冯友兰与邓广铭有关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结论而言,仍存在继续辨析的空间。考论周敦颐哲学的历史地位,对道学与理学应有所区别。......
2023-11-20
两宋之际,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以及道学日渐衰微的严峻现实,胡安国“强学力行,以圣人为标的,志于康济时艰” 。就为学方面而言,胡安国承续孔孟道统,私淑二程洛学,开创湖湘学派,为宋室南渡以来昌明洛学的大功臣。所以对胡安国来说,为学与为治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前者在于立本明体以为后者提供根本原则和指导方向,而后者则在于经世致用以使前者得以付诸实施。......
2023-11-20
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早的原始五行说见于《尚书·洪范》。[4](一)儒家作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儒家奠定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底色,成为中国哲学的“中轴”。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荀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其他各家学说,进一步丰富了早期的儒家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最高范畴是“道”。......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