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广泛参与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广泛参与

【摘要】:佛教的参与,遍及政治、经济、学术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历史上中国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参与层面是非常广泛的。在古代,佛教在上层士大夫和下层民间普遍起到精神安立的作用,调节心理,稳定社会,在实际上参与了全部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构成了精神生活和社会心理的主要内容。

佛教的参与,遍及政治经济、学术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直接的政治参与,典型的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高僧佛图澄、道安、鸠摩罗什、慧琳等,都曾参与权要,有的成为“黑衣宰相”一类的人物。隋唐时朝天台宗大师、法相宗玄奘大师都与当朝皇帝往来密切;华严宗宗师法藏则更进一步,为武后称帝劝进,上殿讲经,为下台的睿宗授戒,卷入政治甚深;禅宗大师神秀亦被武后及中宗尊为国师,神会禅师则以高龄开坛度僧,出售大量度牒,从经济上支持代宗和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近世以降,如辛亥革命时期,汉阳归元寺僧众出让堂舍作为黄兴的指挥部,并与革命者并肩奋战,继之各地寺僧纷纷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抗日战争中,无数爱国僧众积极投身救亡运动,其事迹可歌可泣!其中,太虚法师最为著名。他在辛亥革命前即联络革命党人朱执信等从事秘密活动,其后参加反袁斗争。抗战军兴,太虚全力号召、组织佛教徒团结抗日,曾率团出访缅、印及南洋诸岛。

历史上中国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参与层面是非常广泛的。上述事例只是直接的政治参与的少数几例,而除了直接的政治参与之外,还有大量的间接的政治参与。隐遁山林,保持距离,影响民间知识分子和百姓,形成一种社会力量,无形中批评了弊政,亦是一种政治参与。政治参与又往往与经济参与相联系。寺院经济、丛林制度历来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三武法难”从反面印证了佛教经济实力在当时的强大。

除了政治、经济参与之外,佛教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乃至精神生活的内涵、品质、样态、方式等各方面参与渗透,以至于佛禅的心性论演变成儒教主脑,而佛禅品格、境界的追求,则无处不在。在古代,佛教在上层士大夫和下层民间普遍起到精神安立的作用,调节心理,稳定社会,在实际上参与了全部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构成了精神生活和社会心理的主要内容。知识分子的参禅和下层百姓的拜佛就是其中的显例。

近代,太虚发动“人间佛教”革新运动,提倡教理革命、教制革命及教产革命,重视人生,适应现代生活,扩大参与面,倡导新式佛教事业(如办工厂、办医院等),兴办佛教教育、实行农禅生活、工禅生活。太虚强调了实践性、世间性,把中国佛教“寓出世于世间”“在现实中求得解脱”的特性发扬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