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精神解脱之道:守先待后

精神解脱之道:守先待后

【摘要】:“平常心”即与众生现实日常生活相联系。保持这一自然的平常心,则“触类是道”。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于向外攀缘,使平常心受到“污染”或异化,丧失了自我。解脱要靠自己,靠“自悟”。寓出世于世间,在现实中求得解脱,正是中国佛教的特点。[2]佛学在中国不断与儒学合流,其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不断互补互动,并未绝对对立起来。

佛教由小乘到大乘,解脱的目的和进路,逐渐由个人的解脱发展为众生的解脱,由个人烦恼的断除和生死的了悟,推广到普度众生,利他济世,帮助众生除去无明,解除痛苦,体证菩提,升华到究极的涅槃境界。这种“慈悲普度”的精神和“地狱未尽,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主张,为中国佛教所推重。

大乘佛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把个人解脱推广到众生解脱,而且逐渐把来世解脱转化为当世解脱。大乘佛教面对现实世界,其宗教实践不脱离世间。禅宗以现实的人生置换虚幻的未来,创建了以现世的自我精神解脱为轴心的生命哲学。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关怀现世,接近并帮助人民,成为中国佛教的性格。

人问:“云何即得解脱?”马祖道一禅师曰:“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马祖道一禅师语录》)慧海法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事无等等。”又说:“用妙者,动寂俱妙;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大珠禅师语录》卷下所引)可见佛心本性具足,道不在外。人们只要化解执着,遂顺自然,护持真我,则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无一不是解脱。“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即与众生现实日常生活相联系。保持这一自然的平常心,则“触类是道”。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于向外攀缘,使平常心受到“污染”或异化,丧失了自我。那么,返归平常,识得本真,即是解脱。解脱要靠自己,靠“自悟”。

寓出世于世间,在现实中求得解脱,正是中国佛教的特点。任继愈先生说:“运水搬柴,既然都是妙道,由此再进一步,事父事君又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妙道呢?”[2]佛学在中国不断与儒学合流,其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不断互补互动,并未绝对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