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英雄高建成、李长志到广大民众,他们的内心世界所积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这次抗洪实践中得到极大的弘扬。尤其是“仁爱”的精神和道德理想主义的义利观、公私观、生死观,造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这表明,传统美德,尤其是其仁爱观、义利观、公私观和生死观,仍有着巨大的潜在的生命力。......
2023-07-25
佛教由小乘到大乘,解脱的目的和进路,逐渐由个人的解脱发展为众生的解脱,由个人烦恼的断除和生死的了悟,推广到普度众生,利他济世,帮助众生除去无明,解除痛苦,体证菩提,升华到究极的涅槃境界。这种“慈悲普度”的精神和“地狱未尽,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主张,为中国佛教所推重。
大乘佛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把个人解脱推广到众生解脱,而且逐渐把来世解脱转化为当世解脱。大乘佛教面对现实世界,其宗教实践不脱离世间。禅宗以现实的人生置换虚幻的未来,创建了以现世的自我精神解脱为轴心的生命哲学。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关怀现世,接近并帮助人民,成为中国佛教的性格。
人问:“云何即得解脱?”马祖道一禅师曰:“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马祖道一禅师语录》)慧海法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事无等等。”又说:“用妙者,动寂俱妙;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大珠禅师语录》卷下所引)可见佛心本性具足,道不在外。人们只要化解执着,遂顺自然,护持真我,则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无一不是解脱。“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即与众生现实日常生活相联系。保持这一自然的平常心,则“触类是道”。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于向外攀缘,使平常心受到“污染”或异化,丧失了自我。那么,返归平常,识得本真,即是解脱。解脱要靠自己,靠“自悟”。
寓出世于世间,在现实中求得解脱,正是中国佛教的特点。任继愈先生说:“运水搬柴,既然都是妙道,由此再进一步,事父事君又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妙道呢?”[2]佛学在中国不断与儒学合流,其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不断互补互动,并未绝对对立起来。
有关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的文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英雄高建成、李长志到广大民众,他们的内心世界所积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这次抗洪实践中得到极大的弘扬。尤其是“仁爱”的精神和道德理想主义的义利观、公私观、生死观,造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这表明,传统美德,尤其是其仁爱观、义利观、公私观和生死观,仍有着巨大的潜在的生命力。......
2023-07-25
有一种看法,认为真实的历史就是血与火的历史,血雨腥风,征战杀伐,尔虞我诈,根本无仁爱、和平、诚信可言,因此,任何有关仁爱、和平、诚信的思想与典籍,都是虚伪的,都是粉饰,都是说教。孔子思想的重大贡献,是自觉到礼乐制度、等级规范背后的“仁爱”思想的重要,把它凸显了出来。“仁”是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观点,它统率了义、礼、智、信,并展开为忠、恕两面。......
2023-07-25
潜念会让我们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进而限制我们的控制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倾向于将所有麻烦归咎于某一种原因。我们发现,将失败的婚姻归咎于前夫的女士更加难以自拔,而认为婚姻问题有许多原因的女士更容易从困境中走出来。相似地,认为酗酒倾向是遗传的酒鬼会破罐子破摔,会放弃能够让自己恢复正常生活的控制力。在进行研究时,研究人员首先访谈了42名到医院戒酒的病人。......
2024-01-20
许多粉丝对这些明星的了解甚至远远超过对自己身边的同事、同学的了解。明星出演的电视剧,往往有较高的收视率。为此,有些人看电视剧,也会沉迷。电视剧制造的影像世界和意义不是真实的,而是梦幻的。电视剧对某些精神状态不佳的人更有吸引力,更具有令其沉陷的魔力。走出电视剧沉迷的最好手段就是做有意义的、自己喜欢的事。......
2023-08-16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因为儒家的于道为最高,孔子论修身也首先强调人们所孜孜以求的富贵应该以道得之。这里的学显然是指学修身之道,而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
2024-04-12
只有刚柔相济,能收到最佳效果。这种文武并重、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谋略思想来源于南北两种文化,是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制胜智慧互相交融的产物。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相济的带兵之道,颇值得今人借鉴。......
2024-04-12
换言之,它是以理论思维形式或生命体验、濒死经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一般“死亡学”中包含的大量的具体文化门类、具体科学所研讨的诸如丧葬祭祀方式、死刑、死亡税、核污染及死亡过程理论等有关死亡的形而下的问题,不构成死亡哲学的对象。当然各种宗教文化包罗的内容致广大、尽精微,其中关于死亡的形上学层面,既是宗教学的最高问题,也是死亡哲学的研究对象。......
2023-07-25
◆游方参学为悟道提起僧人的云游,还要从禅宗谈起。在禅宗僧人的修行生活中,参禅是主要的修持方法,丛林举行打七,就是通过参禅限期求得开悟。因而中国僧人建立丛林制度以后,尤其是禅师们仍保持了云游参学的传统。云游参学,可以开阔眼界,增长阅历,对于困于一隅的云游僧人来说,走出寺院,往往有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无疑会加快开悟的进程。......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