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佛教现代化与佛法现代化——国际会议感受

佛教现代化与佛法现代化——国际会议感受

【摘要】:佛教作为世界诸精神资源中之一种宝贵资源,面对现代挑战,必有应对之法。出席这次盛会使我对佛教的“现代化”与“化现代”有了进一步的体悟。首先,现代需要佛教。不仅佛教面临现代的挑战,而且现代也面对着包括佛教在内的人类久远以来的各种道德、宗教及一切文化资源的挑战。要更好地“化现代”,佛教自身也必须“现代化”,佛教在当今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实际上在戒律修持上,在与工商社会的契合方面,都已经发生了种种变化。

佛教作为世界诸精神资源中之一种宝贵资源,面对现代挑战,必有应对之法。出席这次盛会使我对佛教的“现代化”与“化现代”有了进一步的体悟。

首先,现代需要佛教。不仅佛教面临现代的挑战,而且现代也面对着包括佛教在内的人类久远以来的各种道德宗教及一切文化资源的挑战。无论就人的精神安立、终极关怀的层面来说,还是从社会世俗文明的层面来说,人类在21世纪必将更加需要借助与光大佛教的精神解脱之道,借助与光大禅之“平常心”,及对“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的治疗。人之为人,不管如何“现代”,如何驾御现代文明的新工具,如何参与现实社会的各种活动,如何忙碌,总需要一种终极的信念、信仰之支撑。这是任何金元或权力拜物教都无法取代的。正如霍韬晦会长一再指出的,西方化与现代化的负面日益显露,其单面性与平面化的弊端将愈来愈被人类所了解。因此,重新体验儒释道的精神价值,创造性地加以转化,使之作为当代社会生活参与者的重要精神资源,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佛教可以开悟我们的心灵,解脱种种功利的系缚,自识真我,重建人的意义世界,再建崇高和理想人格,这是我们迈进新的世纪的重大课题。

其次,佛教需要现代。要更好地“化现代”,佛教自身也必须“现代化”,佛教在当今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实际上在戒律修持上,在与工商社会的契合方面,都已经发生了种种变化。这次会议上,与会师友们广泛讨论了这一问题。一方面,必须保持佛法及佛教徒的超凡性,提高其素质;另一方面又必须改革自身,更多地注重其入世性。圣俗关系在各国佛教的发展中是一个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问题,因为时代在变。但“变而不失其常”,如无所守,无所常,就不会有佛教的继续存在;如无所革,无所变,也不会有佛教的继续存在。儒家道家道教也概莫能外。台湾学者在这次会议上报告的有关台湾佛教发展的诸成果及其问题,颇令人深思。台湾佛教向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方面的渗入,其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包括企业管理)的各种方式,都值得借镜。我们今天讨论“人间佛教”的问题,实际上已超越太虚法师甚远。

总之,圣与俗、超凡与入世、解脱与参与、修行与事业、理想境界与事功利益,确乎是极难处理的两元。二者确实要互动,同时又必须有界限,如儒家的内圣与外王一样,既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又不是逻辑上的先后关系问题,说它们是“一体两面”,又很难加以语言上的界定。如此“两行之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中国佛教各宗派,特别是天台、华严禅宗都一直在解决这些关系问题。佛教的当代发展,也必须解决此两方面的关系问题。

傅伟勋教授在他的论文的最后部分指出,香港法住学会是居土佛教在当代的典范。就佛教之“化现代”与“现代化”之契合而言,法住确实作出了可贵的尝试。法住学会所担当的文化使命,即是在现代重释儒释道之精华,使之回到民间、回到现代。一方面佛教需要改革;另一方面改革需要佛教,这就是法住的实践和本次大会高僧大德及各位教授给我的启示。

【注释】

[1]本文原载于香港《法灯》,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