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庄子》解读:中华文化的奇葩

《庄子》解读:中华文化的奇葩

【摘要】:中年把玩《庄子》,爱不释手,渐渐进入新的境界。人说有一部《庄子》相伴,风刀霜剑、荣辱得失,又何足道哉。庄子哲学的缺点是没有对这种迥向作出论证。庄学不独是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是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我国各类艺术的灵魂和源头活水,不读《庄子》就根本不懂中国文化。读《庄子》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情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和生活的体悟。《庄子》不仅是荆楚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的精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葩!

中年把玩《庄子》,爱不释手,渐渐进入新的境界。年轻时缺乏人生体验,竟误奉关锋之说为圭臬,视庄周之人生哲学为没落、腐朽的“虚无主义、阿Q精神、滑头主义、悲观主义”等。及至中年,潜沉读书,方知关锋之说厚诬古人。

儒家之“到庙堂去”、墨家之“到民间去”的取向不同,道家的口号是“到山林去”。到山林去不一定是“遁世”,而是为了保持距离以“刺世”。庄生目睹他所处宋国的暴君暴政,对统治者及其帮闲帮凶深恶痛绝。他眼冷心热,体验清贫的生活,以下层小民的心态,剖视残暴狡诈虚伪等弊病,鞭挞透底,极尽讽刺讥弹之能事,而始终保持清高的节操,视功名利禄、邀宠奔竞为“腐鼠”。

人说有一部《庄子》相伴,风刀霜剑、荣辱得失,又何足道哉。这还略嫌拘碍。庄子哲学的世界意义是将人提升为太空人,超越升华,不为俗累,宛若大鹏神鸟,遗世独立,飘然远行,背云气,负苍天,翱翔太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现实或理想的人生有着层层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如此等等。庄子之学则启迪我们由现实到理想,由有限到无限,致广大,尽精微,遍历层层生命境界,求精神之超脱解放,直至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笔者认为,人们从超时空的境界中还应当再回到现实中来,因为人毕竟是具体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庄子哲学的缺点是没有对这种迥向作出论证。

庄学之宗纲和奥旨所寄,尽于《逍遥游》《齐物论》二篇。章太炎说,前者得其自在,乃庄之“内圣”;后者蕲于平等,乃庄之“外王”。钱基博也说,前者所以适己性,喻众生之大自在;后者所以与物化,阐众论之无不齐。章钱均以自由平等释庄,决非偶然。因为庄学不似儒学将个体的人淹没于群体伦理即封建纲常名教之中,故特别得到魏晋玄家乃至清末革命家的青睐。大概所谓“物任其性,各当其分”或“无待”“独化”的诠释,至少可以作为思想解放的某种酵母吧。

庄学不独是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是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我国各类艺术的灵魂和源头活水,不读《庄子》就根本不懂中国文化。现代西方哲学试图摆脱逻辑理念与语言的束缚,也有以诗或寓言,以隐喻、多义的比兴来表达形而上学的含义的,不过比起我们“深弘而肆”、“诙诡谲奇”的《庄子》,可谓“小巫见大巫”或“相距不可以道里计”了。庄子哲学诗意盎然,哲理宏博,汪洋恣肆,生机勃勃,朦胧模糊,文约义丰,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读《庄子》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情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和生活的体悟。《庄子》不仅是荆楚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的精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葩!

【注释】

[1]本文原载于《书刊导报》,199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