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友人推荐,从网上读到一些介绍此次评奖之来龙去脉的文章、批评与反批评的文章,既受到启发,又有些忧虑。鄙人希望学术界的朋友们多一些仁厚宽容之心,在批评与反批评中多一些理解与沟通,多一些涵养和雅量,真正做到“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有一些批评是值得《读书》编辑部反省的。这样的对人对事的高标准、严要求,势必缺乏健康的心态和批评的风度。......
2023-07-25
斯坦福大学明确以博雅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目标,该校要求同学们不局限于一个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与修养,要“均匀”,即接触不同学科,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经典、观念与价值。该校规定学生在下列九个领域中选修十一门课(每一门至少3学分):(1)文化、观念及价值;(2)世界文化;(3)美国文化(以上为文化核心课程);(4)数理科学;(5)自然科学;(6)科技及应用科学(以上为科学核心课程);(7)文学及艺术;(8)哲学、社会及宗教思想;(9)社会及行为科学(以上为人文及社会科学核心课程)。以上每一领域中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经典导读,其课程名称为:荷马的《奥德赛》或《伊利亚德》,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著作选或其《伦理学》《政治学》,《圣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国思想家孔子著作选读或《论语》,中国道家哲学选读或老子的《道德经》,《孟子》选读,《庄子》选读,马丁·路德著作选,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密尔顿的《失落园》,蒙田散文选,但丁的《神曲》,摩尔的《乌托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论人类不平等之起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及《暴风雨》,牛顿著作选,达尔文著作选或《物种起源》,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或他们的《共产党宣言》或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之起源》,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儿的《方法论》及《沉思录》,洛克的《政府二论》,霍布斯的《利维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以及《可兰经》,《艺术史》及《世界文明》等。
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是非常有名的。该校大学生的毕业学分中有一半以上是涵盖六个领域(人文类、外国语文类、数理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明研究类)的通识课程,名为共同核心课程,学生必修21门课,分量很重。[2]
我还是认为读书,特别是读一点古书,比看电视、比去娱乐场所甚至比上网更有收益,更有意义,更有涵咏。我还是提倡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咏,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小人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说,人与他物、人与禽兽的差别其实很小很小,君子保留了这一界限,而小人却抹杀了这一区别。
我们提倡博雅教育与君子人格。中国传统文人很看重个体人的生存品味与品质,很重视人文的熏陶和修养。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优游、涵养、陶冶于礼乐教化之中,通过《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来培养社会精英,也提升民间的品位,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孔子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格,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担当意识,以“天命在我”“天生德于予”的自觉,一身系斯文传续的使命,同时,也有“吾与点也”之叹。其实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人从事军政外交的志向,孔子并非不认同,相反,他总是鼓励弟子有外王事功之实践与建树,但是在当时的语境中,孔子独独默许曾点的优游涵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没有这种生活意境的人是读不懂“吾与点也”章的。曾点在这场对话中表现了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意境,其志趣的特出、独到,使夫子叹息而深许之。可见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与个体人之身心的涵养有很大的关系。人有别于禽兽,自不待言。不唯如此,人不仅仅是语言、逻辑的动物,不仅仅是社会政治的动物,尤其是具有宗教性、道德性和美感的动物,这就需要涵养。要有所养,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五经四书。
我们传统的心性论是一富矿,可以开采发掘的资源甚多。即使是朱子的心性论,其实也不是那么面目可憎,相反非常有亲切意味。二程、朱子诚然强调“天理”对于“人欲”的控制与调整,但主要是指的内在性的调控,不是外在强加。“情”需要节制,并非中国哲学家的专利,古今中外大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没有不讲导情、节情的,“情”之泛滥总不是一件好事。(例如在当代中国,声色犬马、人欲横流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少官员与士人不知羞耻的地步,而不得不讲八荣八耻。)
现在我们讲可持续性发展,讲和谐社会,这都有古代文化资源的基础。人与生存环境的共生关系,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表达的是“天、地、人、物、我”整体和谐的智慧:无论是类的人、群体的人还是个体的人,与无限的宇宙,与有形有限的世界,与天地万物,可以达到契合无间的理想状态。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推己及人,爱周围的人,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瓦石,爱自然万物和人造的万物。这些爱当然是有差等的。但仁者把自己与天地万物看成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程颢主张天地万物与己一体,元无分别。《识仁篇》云:“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二程遗书》卷二上)这当然是一种超越的理境,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这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共生共存的意识。在古代思想家看来,人与自然万物,与草木、鸟兽、瓦石、山水,与驯养、栽培之动植物和衣食住行之器物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天地万物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体中,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代表,是万世师表,人家联合国都以孔诞为教师节,为什么中国反不以孔诞为教师节呢?难道就因为我国台湾地区以孔诞为教师节,我们就偏不吗?这很奇怪。中国大陆是中国文化的正宗、正统,惟其如此,更应以孔诞为教师节。这是教师的尊严与光荣之所在。
国语、国文、国学的教育是国本,不可动摇。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批评一种现象,即中国大陆地区的各层次教育中,忽视母语的教育,忽视本土历史文化ABC的教育,把英语、西方文化教育看得比母语、本土文化的教育更为重要,完全是数典忘祖!现在中国的大众文化已是美国文化的殖民地,所谓美国大片横行无忌。反过来看一看法国及欧洲一些国家,他们严格限制大众媒体把英语节目或所谓美国大片肆无忌惮地播放,他们是有限制的。法国知识界不断批评、指导法国的传媒与文化界,法国政府也十分自觉地捍卫法兰西语言的纯洁性与法兰西文化的尊严。而我们都失职了!我不是反对学习西方,相反,我是积极主张拥抱西方文明的,我在本院的哲学教学中,为以西文学习西方哲学经典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开办的国学试验班、中西比较哲学国际班,都是开放的,有的课程也用英文上。但我认为,这一定得有一个界限,即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博士生),宪法与法律允许的中国教育,一定要以母语与本土文化为主导和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讲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首先振兴的应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靠什么走向世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中当然包含着几千年来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当然是变动着的文化。但中国之为中国,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一定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常道。这是不可动摇的。因此,我反对所谓“双语教学”的提法,甚至有的大学提倡“全英语教学”,那是应当禁止的,是违法的。在大学里,适度有点汉英双语教学是可以的,但大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盲目提倡全英语教学,却值得警惕,如同美国所谓大片在我国电影市场横行无忌一样,长此下去,我国会丧失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主体性,变成美国或西方的文化与教育的殖民地。
【注释】
[1]本文原载于上海《文景》,2006(7)。
[2]以上有关斯坦福与芝加哥大学的情况,详见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271~289页,台湾通识教育学会,1999。
有关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的文章
经友人推荐,从网上读到一些介绍此次评奖之来龙去脉的文章、批评与反批评的文章,既受到启发,又有些忧虑。鄙人希望学术界的朋友们多一些仁厚宽容之心,在批评与反批评中多一些理解与沟通,多一些涵养和雅量,真正做到“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有一些批评是值得《读书》编辑部反省的。这样的对人对事的高标准、严要求,势必缺乏健康的心态和批评的风度。......
2023-07-25
换言之,它是以理论思维形式或生命体验、濒死经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一般“死亡学”中包含的大量的具体文化门类、具体科学所研讨的诸如丧葬祭祀方式、死刑、死亡税、核污染及死亡过程理论等有关死亡的形而下的问题,不构成死亡哲学的对象。当然各种宗教文化包罗的内容致广大、尽精微,其中关于死亡的形上学层面,既是宗教学的最高问题,也是死亡哲学的研究对象。......
2023-07-25
大学精神主要是靠大学师生,特别是教授们承载与传扬的。教育的产业化或变相的产业化,创收压力,卖文凭与变相的卖文凭,办学经费不足的压力与限制,是大学风气变坏和大学精神沦丧的重要原因。以上也是大学人文精神沦丧的主要原因。大学人文教育被政治教育取代或成为附庸,又被专业教育挤压或掩蔽。《四书》理当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教材,其中饱含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理念与做人......
2023-07-25
据2009年2月24日《武汉晨报》载,武汉市积玉桥学校组织小学生适当背诵一点国学经典,阅后兴奋不已。希望把积玉桥学校的经验推广到全国的小学,国民教育就应当这样做。国学的主要精神与价值理念,仍然是人之所以为人,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当代健康的法治社会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之基础。[1]2009年2月致《武汉晨报》编辑。......
2023-07-25
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教授们批评校方目前推崇的是权力、财富教育,有违哈佛的理念与传统。美国每一所高校,哪怕只有一千学生规模的小小的学院,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传统,办得很有特色与个性,并努力使之保持、传承下去。武汉大学区别于别的学校的特色是什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哈佛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教育,十分重视经典的导读。......
2023-07-25
恩师李德永先生于2009年7月21日18时2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少年李德永曾得到郭沫若的接引。萧萐父、李锦全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自1982年、1983年出版问世以来,先后印行约十三万册,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李德永先生是该教材先秦编、宋明编的统稿人,不仅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不少内容,又下力修订甚至重写了其中的另一些内容。......
2023-07-25
正当我们准备赴京出席12月4日开幕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庆祝他九五华诞之际,却传来了他于11月26日撒手人寰的噩耗。当时冯先生耳聪目明,文思敏捷。可以说,冯先生一生的努力,一生的矛盾冲突,乃至引起学界各种各样的议论,盖在于他在寻求这种“适应”时所产生的和谐与错乱。中国知识分子以行道为安,达道为得,以挺立道德人格为安身立命的根据,这在冯先生95岁的一生中得到了印证。......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