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的定位与实用性反省

大学的定位与实用性反省

【摘要】:当前讨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问题,我想主要是针对太过功利性、实用性或为技术而技术的目标设计的。[7]在费希特、洪堡看来,实用性、服务现实只是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结果之一或副产品,不是出发点,也不是目的,不占第一位。洪堡特别强调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反思性”问题,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对真理与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创造性与不断反思的精神。事实上,它事关大学的理念与目标。

课程设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理念与目标。当前讨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问题,我想主要是针对太过功利性、实用性或为技术而技术的目标设计的。大学教育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口号当然是对的,但又是不全面的,因为这种服务不是直接的,或者说不完全是直接的。它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服务于国家、民族、人类的长远的利益。适当的功利的要求,例如对大学提出促进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要求,并不过分,但把教育当做“产业”来办,肯定是有问题的。把教育与浅近直截的政治或经济目的直接挂钩,已经使我国高等教育付出了不少代价,浪费了不少本来就不丰厚的教育资源。

为德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那也仅仅是第二位的。当然,对真理进行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求,恰恰能导致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7]在费希特、洪堡看来,实用性、服务现实只是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结果之一或副产品,不是出发点,也不是目的,不占第一位。

大学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现存既定的知识。洪堡特别强调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反思性”问题,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对真理与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创造性与不断反思的精神。他认为:“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和学科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生活现实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的行为准则的反思。”“科学是与高等学校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对学术的研究,与科学的交道,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和个性,然后他们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洪堡还指出:“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8]

据德国现代化研究专家李工真教授研究,普鲁士至德国的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现代高等教育的典范之一,乃在于他们自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传统:第一,大学的教师与学生,首先要摆脱对出身的依赖和对工商职业利益的兴趣,大学要与“社会实际政治与经济利益”保持距离,使大学、教授、学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国家与社会上的一支校正力量,校正那些不能把社会引向健康的东西,哪怕是形成为强势或话语霸权的力量。第二,大学是研究者的共同体。不断研究不为人知的东西,发现新规律,不断向真理接近,积极、永恒参与学术探讨,以及研究的独立性、独创性,是大学教授们的最高的道德义务和原则。国家、大学必须有一套竞争、淘汰机制,保证、激发青年学者献身于科学研究,向已形成的舆论和权威挑战,冒着与他人在学术上冲突的危险,扫除门户之见,克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取得学术上的真正的突破与创新。第三,大学一定是综合性的大学,它不同于地区性的学校,不同于专业高等学校,不同于工科、实用学科的专业化分工的学院,更不是职业训练所。因为大学强调综合、广博,提供最高的教育,强调人文教养、人文底蕴、人文积累与科学自由精神,不允许定位于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和充分的学习自由。大学实行的主要是讨论课(Seminar)教学法。大学生可以独立进行研究,自由进入图书馆,进行同学结伴式的自由讨论。青年人要离开大学时,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或仅仅受过专业知识训练的人。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9]

由上可知,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创造精神,与社会热点潮流、与商业化的大众文化保持距离和培养人才的全面性、反思性、和谐发展,是大学与大学教育的灵魂。这与把大学教育功利化、实用化、技术化、短时效化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单一性、工具性、职业化、无批判性的见解是格格不入的。用极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思维考察大学与大学的科研、教学与学科建没,在收益成效上,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都要求短、平、快,立竿见影,立等可取,这种短视的观点、短期的行为,是十分有害的。目前的大学管理部门缺乏中国智慧,不懂有为与无为的关系,缺乏弹性。他们真是去“管”教授,而且“管”得细密琐碎,根本上是以不信任教授为前提的。对大学教育及教师的许多评价指标、量化标准或考核体系暴露出诸多问题,重量不重质,完全丧失了学术品鉴的能力,如以刊物的所谓级别判定论文的水平等,一味强调形式、噱头、花架子。庞大的教育机构出台的很多做法,特别是评价体系的导向,不讲学养,不要积累,鼓励出很多无用的垃圾或泡沫,无异于逼良为娼,杀鸡取卵,这很可能断送大学教育的前途。这不仅仅指大学教师人怨沸腾的、扰民的文牍主义、形式主义,例如卷帙浩繁、名目繁多的报表,无休无止、鼓励钻营的申报、评奖、评估、检查、答辩及其所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用工科思维、工程方法去评价人文学术或社会科学,在尺度上、参考系上根本无视学科特点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目前官僚化的评价机构、评价指标与体系本身,即成为学术腐败的真正渊薮的问题。事实上,它事关大学的理念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