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守先待后:人文主义教育宗旨

守先待后:人文主义教育宗旨

【摘要】:本文要说的是,中国教育,特别是宋明书院教育的制度与方法,颇值得大力提倡,并与西欧导师制相会通。中国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人文主义的教育。简言之,是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的教育。中国宋代的书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而现代的大学教育是课程中心的。这里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特色。在人文淡泊的今天,重温并吸取古代教育的优长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生教育的方式,主要沿袭西欧诸国的导师制度。欧洲大学教育的导师制度本身是十分丰富的,这里且不去说它。本文要说的是,中国教育,特别是宋明书院教育的制度与方法,颇值得大力提倡,并与西欧导师制相会通。

中国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人文主义的教育。简言之,是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的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家注重启发每一位教育对象的内心自觉,提出了一套“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体悟“做人”的乐趣。自孔子孟子以来,古代教育家善于启发诱导每一位学生的智力潜能,特别是道德潜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些,不仅是启发开诱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启发开诱学生内在的德性。中国古代成功的教学原则与教育方法,例如大家熟知的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格物致知、学思并重、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重道等,都不仅仅是智力教育的原则与方式,而且是德性培育的原则和方式。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注重培养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倡发愤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弘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中国古代教育具有灵活的特点,因人因时而异。它不是分科细密的,而是整体综合的;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术的,而是德智合一的;不是师生脱离、教育与人生实践脱节的,而是教学相长、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的。不是以知识系统为枢纽,而是以理想人格的建树与培养为目的的。不仅古代,民国时代的教育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现今吸取,例如无锡国专、蓝田师范,培养了很多全面发展的人才与师资。

当代大儒钱穆(宾四)先生与唐君毅先生等在创办新亚书院时,明确提出博采西欧导师制和宋明书院制,强调“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做人的最高基础在求学,求学之最高旨趣在做人”。《新亚学规》指出:“完成伟大学业与伟大事业之最高心情,在敬爱自然,敬爱社会,敬爱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敬爱对此一切的知识,敬爱传授我此一切知识之师友,敬爱我此立志担当继续此诸学业与事业者之自身人格。”《新亚学规》强调学生应有坚定的志向和广博的知识,要立志成为通才和专家,要明了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要在寻求知识中来完成你自己的人格,要把内心修养与学业融成一片。中国宋代的书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而现代的大学教育是课程中心的。新亚书院则以各门课程来完成人物中心,以人物中心来传授各门课程。他们认为,每一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门完整的学问,每一门理想的学问,其内容即形成一理想的人格。这里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特色。

在人文淡泊的今天,重温并吸取古代教育的优长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师生之间在切磋学问时,相互砥砺品德,确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商潮澎湃、人必曰利的氛围之下,很多人企图削弱师道,降低人格,用商品交换、互相利用和庸俗市侩哲学侵蚀神圣的教育殿堂。而一些研究生在需要导师时,装出尊师状,一旦拿到敲门砖便弃之如敝屣。有一些研究生,从立身行世、安身立命的角度省视,实在是不合格的。这都需要我们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特别需要教育职能部门充分重视,对现时研究生教育中的缺憾加以警醒与治疗。我的看法是,古代教育中有很多好传统值得发扬光大。

【注释】

[1]本文原载于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