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1998年1至6月,应哈佛大学的邀请,我到该校作高访与合作研究。3月,陆登庭校长访华。他访华前曾请该校十几位教授座谈教育理念与中国文化问题。教授们批评校方目前推崇的是权力、财富教育,有违哈佛的理念与传统。校长接受批评并作了协调工作。哈佛的传统是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哈佛人认为,最佳教育是开放式、创造性教育,不仅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与能力,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善于深思熟虑,有追求的理想目标和洞察力,成为具有自由人格的、完美的、成功的人。哈佛本科生在校四年中,除在一个主要领域中学习外,也进行跨学科专业的学习。该校不少教授强调人文学习的重要性,主张理解、吸收不同的价值观念。如大学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中,有一类叫“伦理推理”,请不同的专门家讲授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的伦理课程,让同学们选修一种。其中有杜维明教授的“儒家伦理”课,每次都有三百多位甚至更多的学生选修。杜教授只上大课,并定期主持助教会。该校规定,每20多名学生必须配一名助教,助教参加学生的讨论(每周一次),引导学生读书,批解他们的读书报告。助教多由博士班的学生或博士候选人担任。
有的哈佛教授认为,任何复杂的文明必须发展社会资本,这个社会资本是看不见的。不能以浅短的目光看待我们教育的效果,最佳的教育不能以美元来衡量。有的教授认为,不能只重视经济资本,还要发展文化人。这就要考虑文化传承、心灵积习。除了智力教育、科技方法之外,还要培育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能力、道德信念等。要培育公众知识分子,关心社会,参与政治,批评当下,指引未来,为社会提供价值指导。
美国每一所高校,哪怕只有一千学生规模的小小的学院,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传统,办得很有特色与个性,并努力使之保持、传承下去。
这就促使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武汉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们教育工作的动力在哪里?我们一贯的教育传统是什么?武汉大学区别于别的学校的特色是什么?我也想把这如是四问提出来就教于师友同仁。我想,百多年来,一代代优秀的科学家、人文学者、教育家,前辈师长们薪火相传的最宝贵的精神、最优秀的品格,就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学术良知和做人的根本。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尤其重视智慧的提升、能力的培育,给予学生以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有效的方法学训练,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自觉、主动地从事种种事业,在不同领域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武汉大学的传统中是不是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特色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不是德、才、学、识并重呢?是不是有那么一种生于忧患、成就人格、兢兢业业、扎实厚重、学问与人品一致的精神呢?另一方面,我们的不足在哪里?有没有明确的教育理念,思想的原创性够不够?在今天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中,我们的学术定力够不够,耐不耐得住寂寞?学术规范遵守得怎么样?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哈佛是教授治校。职员也不少,但都竭诚为教师服务。美国没有我国目前这么庞大的、一层一层的教育衙门,没有教育垄断,没有教育事业中的官本位。当然他们也有文牍主义,但没有我们这么严重。目前我国的教育机构、体制、管理方式妨碍了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实际上处于被动、被管理和绝对服从的客体地位。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压抑,怎么能培育出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呢?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哈佛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教育,十分重视经典的导读。经典包括古代与现代的、本国与外国的学术名著。如宗教委员会博士班的一门叫做“宗教思想家”的必修课(一个学期),大约要研讨十大家的原著,如近现代著名学者詹姆士、涂尔干、韦伯、弗洛伊德、艾律克森、西谷启治的著作等,还有一些辅助性的书。修课的博士生们每周都要交一篇读书报告,间周都要准备一次讨论发言。他们文科研究生的读书量很大,资格考试前的两三年读得很苦,考试很严,有淘汰机制。博士生的培养计划,读书、修课,一般由三个学术领域组成,与不同的学术方向或相关的学科、专业打交叉。如宗教委员会的博士班培养计划的基本三项:一是比较研究,除了博士生自己的宗教传统之外,精研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宗教传统(如基督徒研究佛教,佛门弟子研究犹太教等);二是传统及文化,即研究一个传统及其产生、演变及发展的文化,例如儒教、道教与中国文化,回教与中东文化等;三是宗教及其他专业,如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社会学之类。
相反,看我们的文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除学科交叉整合不够外,我感到最不足的是忽视引导学生读经典。我们几十年来一般习惯于用“概论”加“通史”(或专史)来代替原典,近十多年来我们更是忙于拼凑各种通论、概论的体系,现买现卖。把这些东西灌给学生,远不如引导学生直接去接触原典体会得深刻。古今中外的学术经典著作具有深长久远的滋润作用,给人以创造性的熏炙和不断反刍的空间,是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马克思曾经说过,希腊艺术、史诗或莎士比亚的价值是超越时空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那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同样的,各民族前现代文明中大量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道德、伦理、历史等经典,西方近现代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经典,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问题是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读原典。我们需要想一些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按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程度,引导他们直接与本专业和相邻专业的经典相沟通。这比读那些三转手、四转手或拼凑的东西要意味深长得多。能够以文本原来的语言阅读则更好。要让学生读出原汁原味来,并启发他们领悟经典作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给学生导读经典,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度更大。教学相长,多读经典也可以提升我们文科教师的水平,增强教师的能力。
在论(通论、专论)、史(通史、专史)、典(原典、经典)三者的关系中,我建议凸显“典”,而适度削减原来的泛泛一般之“论”加“史”的结构,尤其是在研究生教学中。世上有有本之学,有无本之学。正如孟子所说:“源泉混混(滚滚),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满;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孟子·离娄下》)有本之学如有源之水,滚滚流出,昼夜不停,把洼下之处注满,又继续奔流,一直流到海洋。而无本之学就如无源之水,一到七八月间,雨水众多,大小沟都填满了,但过不久就干涸了。孟子又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君子贵在深造自得,即自觉地有所领悟。这就要牢固地打好基础,把握它而不动摇,积蓄很深,才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高深的造诣来自自觉地有所得。窃以为,我校的文科教学,包括人文试验班的教学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人文班的课程设置没有打破文、史、哲的界限,仍根据原三个系的课程机械相加,给学生灌了很多概论和专史,时间排得满满的,学生负担很重,消化课程的时间不够,自由创造发挥的空间太小,尤其是没有接触经典。四年读下来,连《诗经》《楚辞》《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左传》和许多中西方名著都没有碰过,或者只是在一些概论、通史课中浮光掠影地了解一点点。这样下来,学生没有根源感,没有创发潜能与后劲,这是非常遗憾的。此次我在哈佛参与一些研讨会及博士班的读书活动,深感由我国大陆出去留学的部分学生,英语很不错,西学也很好,但中国学问的根底(如基本典籍,如文字学、文献学、史料基础等)不如来自我国台湾、香港的学生,而问题意识、思考能力、表达辩说能力则不如美国学生。我想问题是出在我们大学教育甚至中小学教育上,值得我们检讨与反省。附带说一句,我们的大、中、小学生用在英语上的时间、精力是用在国语、国文上的数十倍,长此下去,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总之,我们要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追求真善美合一的理想,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学得大智大慧,克服目光短浅、处事功利化、人格虚无化、精神平面化的弊病,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让他们学会直接面对原著经典独立思考,把读书、思考、实验与写作结合起来,把知识、技巧、能力与方法结合起来,使他们走出校门后经得起摔打磨难,有谋生的本领,韧性的精神,又有创新的潜力,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有根源性才有原创性。为学在严,为人要正。根本的问题在提升我们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精神素养,决不放弃理想境界、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追求。
【注释】
[1]本文原载于《武汉大学报》,1998-12-10;《面向21世纪的哲学教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有关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的文章
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正当我们准备赴京出席12月4日开幕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庆祝他九五华诞之际,却传来了他于11月26日撒手人寰的噩耗。当时冯先生耳聪目明,文思敏捷。可以说,冯先生一生的努力,一生的矛盾冲突,乃至引起学界各种各样的议论,盖在于他在寻求这种“适应”时所产生的和谐与错乱。中国知识分子以行道为安,达道为得,以挺立道德人格为安身立命的根据,这在冯先生95岁的一生中得到了印证。......
2023-07-25
谢谢主持人与各位邀请我出席武汉大学博士后第十一场学术论坛,聆听文碧方副教授《〈新民说〉发表百年后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及崔涛博士等三位同人的提问与小文的答辩,给人启迪良多。梁启超的“新民说”发表的时候,中国积贫积弱,欧风美雨,坚船利炮,列强宰割,中国社会解体,中国文化处于危机之中。“文化决定论”成为思维定势,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成了替罪羊。清末民初以来,对自家文明传统的非理性的践踏、毁辱成为主潮。......
2023-07-25
恩师李德永先生于2009年7月21日18时2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少年李德永曾得到郭沫若的接引。萧萐父、李锦全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自1982年、1983年出版问世以来,先后印行约十三万册,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李德永先生是该教材先秦编、宋明编的统稿人,不仅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不少内容,又下力修订甚至重写了其中的另一些内容。......
2023-07-25
所谓“人生观”,就是人对生命、生活、人生的道路、目的、意义、价值诸问题的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根本的态度。人生观虽然是人对人生的反思,然而却不是人们在头脑里凭空、任意产生的。正确的人生观是对这一过程的现实必然性的反映和表现,错误的人生观是对这一过程的虚幻或歪曲的反映和表现。人生观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是多方面的。......
2023-07-25
贵刊复刊以降,国势渐强,贵省学人不失时机地弘扬人文精神,再植灵根,面向全国与世界,努力使贵刊成为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阵地。在船山学的国际化推展方面,在新的时代集中海内外学者的智慧,重新发掘船山学的多面相方面,希望贵刊继续发挥中枢的作用。船山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代一代的学术新人。[1]本文原载于《船山学刊》,2005。......
2023-07-25
明代末年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以来,迄今为止,中西文化的比较、碰撞、交流与融合已有了四百年的历史。在这一背景下,中西文化比较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同时也是十分繁复的课题,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从哲学或文化思想的路数出发,在中西文化比较方面作出深刻的探索,是很困难的。原因是文化问题,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太庞大,太复杂,太不好把握。......
2023-07-25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所谓“天人合一”只是天方夜谭或皇帝的新衣。其实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不仅仅是指人与自然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人与超自然的神灵的合一。因此诸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均必须依上下文来具体讨论。当然“天人合一”之主要倾向是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物质化、功利化的人生,体验不到人与自然、超自然合一的愉悦,不能超越上达“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