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关于所谓“文化”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的概念与问题,是最难加以界定与讨论的。全世界关于所谓“文化”有三百种定义,按有的专家的看法,“文化”即一定时空条件下一定人群之生存样态,按此看法,“文化”可谓与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人群、种族、民族,或者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同一或不同之人群、种族或民族,或者同一时间、空间、民族中之不同的阶层、社群,都有着极不相同、异彩纷呈的与生存环境相应的生存样态(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及各种禁忌与礼俗等)及与生存样态相应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信念)、思维方法、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等。此即文化。文化绝对是多样的。不管今天的所谓地球村、全球化、美国化、趋同性达到何种地步,只要有时间、空间、人群、种族、民族、阶层、社群,就一定会有不同的生存样态,即不同的文化。
历史上中华文化或文明(此处姑不论文化与文明的差异)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远古辉煌的夏殷周三代文化,发展为成熟的中原文化,其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之间及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之间不断碰撞交融,汇聚成伟大的中华文化与文明。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不断给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注入新的营养与活力,例如作为主要生产力的马及胡服骑射、音乐舞蹈等。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形成,也是中土文明与外域文明不断碰撞交融的结晶。这里所谓外域文明,首先指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中亚、西亚的文化与文明,从植物种子到栽培方式与器物等。历史上中国人心目中的“西方”,首先指西域,后来指通过西域到达的中亚、西亚,特别是南亚印度等。所谓中外文化(或第一次中西文化)的比较、碰撞、交流与融合,在上层文化中规模较大的,无疑是佛教文化(包括艺术)的传入及其中国化的过程。其间经过了六至八个世纪的消化、融通。在此期间,中国化的佛教诸宗派通过东亚传遍全世界,以儒家为主,佛教、道教与儒家融合而成的中国宋明时代的道学或理学,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与融化,在整个东亚社会的上层与下层担负起文明化的功能,成为东亚文明的标志及前现代的意识形态,至今与东亚的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日所谓西方文化,主要指欧洲的文化,起步很晚。正如李零先生所指出的,近代欧洲启蒙主义的文化人特别聪明,善于认祖归宗,把本来与他们的文化并无直接关系的希腊、罗马文明,追溯为自己的祖宗文明并加以尊崇与保护。希腊、罗马与希伯来文化中有不少珍宝。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欧洲人把他们的文化发展到极致并扩张到北美、澳洲及全球。明代末年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以来,迄今为止,中西文化的比较、碰撞、交流与融合已有了四百年的历史。与印度佛学传入中国不可同日而语的是,第二次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在清季之后,在方式上是坚船利炮的强势入侵,在规模上是器物、制度、思想价值各层面上的铺天盖地之势。今日所谓经济全球化已超过了经济之范畴,美国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潮,日甚一日地席卷全球。
在这一背景下,中西文化比较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同时也是十分繁复的课题,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既然中华各民族与欧洲各民族都生存于同一个地球,既然我们都是人,其文化当然有着可比性,或可通约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文化比较的方法学却非常丰富。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们都有不同的路数从事文化比较。哲学或文化思想专业的从业员也有哲学的或文化思想的理路。
有的论者从哲学的路数展开比较,分门别类地讨论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生存环境、生态意识、人文精神、社会理想、人性理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有的论者提炼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特性,分析推求,详加对比。伟大的中西方各民族的生存体验、文化积累与拓新、历史经验与教训,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立足当下,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复兴的视域出发,从地球上的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性发展出发,积极努力地从不同民族、特别是中西方各民族的生存智慧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中华各民族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通过文化比较,我们可以更加自觉地学习、借鉴西方及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并融化到我们各民族的现实生活之中。有的论者以凝重的历史感与责任感,力图深入地理解自家文化的样态、传统与特性,绝不妄自菲薄,全面分析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贡献与局限,以及创造性转化的前景。这是本书作者的高明之处。
在文明与文化的比较、学习与对话方面,费孝通先生有名的十六字诀是值得深思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者在本书中贯穿了这一理念,因而心态比较平正,既反对夜郎自大,又反对民族虚无主义,通过冷峻的沉思,理性地研究中西方文化之主潮的成因、特征、得失与走势,理解作为人类共性的真、善、美、自由、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这些追求在不同族群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殊异状貌。作者以宽容的胸襟包容中西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作文化之大观。作者追求的是大智大慧!
今天,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以了解之同情善待、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发掘并创造性转化我们的精神资源,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的主体性意识。我们要向法国人民学习,法国上下,从总统到民众,非常珍视并努力捍卫法兰西语言的纯洁性与法兰西文化的传统。这丝毫不影响法国人民以开放的胸襟,善于学习外来的文化。以上所说绝不是要盲目排外,我们反对“义和团”心态与“红卫兵”心态。
从哲学或文化思想的路数出发,在中西文化比较方面作出深刻的探索,是很困难的。我个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曾做过一些文化理论与中西文化比较的探讨,1990年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化学概论》一书。此后因各方面的需要,出版社一再希望修订再版,但我却放下来了。原因是文化问题,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太庞大,太复杂,太不好把握。希望我们的青年学子虚怀若谷地学习中西方文化的经典与宝藏,丰富自己,丰富现代文化。我国现代化的源头活水,我国精神食粮的宝库,主要在母语和文化母体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消化吸收轴心文明时代古中国、古希腊与罗马、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中蕴涵的文化精品,特别是语言、哲学、宗教、科学、道德、伦理、历史、文学、艺术的精华,那是人类文明永不枯竭的源泉。通过文化与文明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加自觉地拥抱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并用以建设自己的祖国与祖国的文化,使之繁荣昌盛,可大可久!
【注释】
[1]乙酉(2005)年仲夏为某书作的序言。
有关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的文章
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教授们批评校方目前推崇的是权力、财富教育,有违哈佛的理念与传统。美国每一所高校,哪怕只有一千学生规模的小小的学院,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传统,办得很有特色与个性,并努力使之保持、传承下去。武汉大学区别于别的学校的特色是什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哈佛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教育,十分重视经典的导读。......
2023-07-25
正当我们准备赴京出席12月4日开幕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庆祝他九五华诞之际,却传来了他于11月26日撒手人寰的噩耗。当时冯先生耳聪目明,文思敏捷。可以说,冯先生一生的努力,一生的矛盾冲突,乃至引起学界各种各样的议论,盖在于他在寻求这种“适应”时所产生的和谐与错乱。中国知识分子以行道为安,达道为得,以挺立道德人格为安身立命的根据,这在冯先生95岁的一生中得到了印证。......
2023-07-25
谢谢主持人与各位邀请我出席武汉大学博士后第十一场学术论坛,聆听文碧方副教授《〈新民说〉发表百年后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及崔涛博士等三位同人的提问与小文的答辩,给人启迪良多。梁启超的“新民说”发表的时候,中国积贫积弱,欧风美雨,坚船利炮,列强宰割,中国社会解体,中国文化处于危机之中。“文化决定论”成为思维定势,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成了替罪羊。清末民初以来,对自家文明传统的非理性的践踏、毁辱成为主潮。......
2023-07-25
恩师李德永先生于2009年7月21日18时2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少年李德永曾得到郭沫若的接引。萧萐父、李锦全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自1982年、1983年出版问世以来,先后印行约十三万册,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李德永先生是该教材先秦编、宋明编的统稿人,不仅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不少内容,又下力修订甚至重写了其中的另一些内容。......
2023-07-25
所谓“人生观”,就是人对生命、生活、人生的道路、目的、意义、价值诸问题的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根本的态度。人生观虽然是人对人生的反思,然而却不是人们在头脑里凭空、任意产生的。正确的人生观是对这一过程的现实必然性的反映和表现,错误的人生观是对这一过程的虚幻或歪曲的反映和表现。人生观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是多方面的。......
2023-07-25
贵刊复刊以降,国势渐强,贵省学人不失时机地弘扬人文精神,再植灵根,面向全国与世界,努力使贵刊成为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阵地。在船山学的国际化推展方面,在新的时代集中海内外学者的智慧,重新发掘船山学的多面相方面,希望贵刊继续发挥中枢的作用。船山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代一代的学术新人。[1]本文原载于《船山学刊》,2005。......
2023-07-25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所谓“天人合一”只是天方夜谭或皇帝的新衣。其实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不仅仅是指人与自然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人与超自然的神灵的合一。因此诸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均必须依上下文来具体讨论。当然“天人合一”之主要倾向是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物质化、功利化的人生,体验不到人与自然、超自然合一的愉悦,不能超越上达“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