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中西文化比较

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中西文化比较

【摘要】:明代末年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以来,迄今为止,中西文化的比较、碰撞、交流与融合已有了四百年的历史。在这一背景下,中西文化比较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同时也是十分繁复的课题,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从哲学或文化思想的路数出发,在中西文化比较方面作出深刻的探索,是很困难的。原因是文化问题,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太庞大,太复杂,太不好把握。

关于所谓“文化”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的概念与问题,是最难加以界定与讨论的。全世界关于所谓“文化”有三百种定义,按有的专家的看法,“文化”即一定时空条件下一定人群之生存样态,按此看法,“文化”可谓与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人群、种族、民族,或者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同一或不同之人群、种族或民族,或者同一时间、空间、民族中之不同的阶层、社群,都有着极不相同、异彩纷呈的与生存环境相应的生存样态(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及各种禁忌与礼俗等)及与生存样态相应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信念)、思维方法、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等。此即文化。文化绝对是多样的。不管今天的所谓地球村、全球化、美国化、趋同性达到何种地步,只要有时间、空间、人群、种族、民族、阶层、社群,就一定会有不同的生存样态,即不同的文化。

历史上中华文化或文明(此处姑不论文化与文明的差异)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远古辉煌的夏殷周三代文化,发展为成熟的中原文化,其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之间及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之间不断碰撞交融,汇聚成伟大的中华文化与文明。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不断给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注入新的营养与活力,例如作为主要生产力的马及胡服骑射、音乐舞蹈等。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形成,也是中土文明与外域文明不断碰撞交融的结晶。这里所谓外域文明,首先指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中亚、西亚的文化与文明,从植物种子到栽培方式与器物等。历史上中国人心目中的“西方”,首先指西域,后来指通过西域到达的中亚、西亚,特别是南亚印度等。所谓中外文化(或第一次中西文化)的比较、碰撞、交流与融合,在上层文化中规模较大的,无疑是佛教文化(包括艺术)的传入及其中国化的过程。其间经过了六至八个世纪的消化、融通。在此期间,中国化的佛教诸宗派通过东亚传遍全世界,以儒家为主,佛教、道教与儒家融合而成的中国宋明时代的道学或理学,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与融化,在整个东亚社会的上层与下层担负起文明化的功能,成为东亚文明的标志及前现代的意识形态,至今与东亚的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日所谓西方文化,主要指欧洲的文化,起步很晚。正如李零先生所指出的,近代欧洲启蒙主义的文化人特别聪明,善于认祖归宗,把本来与他们的文化并无直接关系的希腊、罗马文明,追溯为自己的祖宗文明并加以尊崇与保护。希腊、罗马与希伯来文化中有不少珍宝。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欧洲人把他们的文化发展到极致并扩张到北美、澳洲及全球。明代末年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以来,迄今为止,中西文化的比较、碰撞、交流与融合已有了四百年的历史。与印度佛学传入中国不可同日而语的是,第二次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在清季之后,在方式上是坚船利炮的强势入侵,在规模上是器物、制度、思想价值各层面上的铺天盖地之势。今日所谓经济全球化已超过了经济之范畴,美国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潮,日甚一日地席卷全球。

在这一背景下,中西文化比较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同时也是十分繁复的课题,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既然中华各民族与欧洲各民族都生存于同一个地球,既然我们都是人,其文化当然有着可比性,或可通约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文化比较的方法学却非常丰富。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们都有不同的路数从事文化比较。哲学或文化思想专业的从业员也有哲学的或文化思想的理路。

有的论者从哲学的路数展开比较,分门别类地讨论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生存环境、生态意识、人文精神、社会理想、人性理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有的论者提炼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特性,分析推求,详加对比。伟大的中西方各民族的生存体验、文化积累与拓新、历史经验与教训,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立足当下,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复兴的视域出发,从地球上的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性发展出发,积极努力地从不同民族、特别是中西方各民族的生存智慧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中华各民族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通过文化比较,我们可以更加自觉地学习、借鉴西方及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并融化到我们各民族的现实生活之中。有的论者以凝重的历史感与责任感,力图深入地理解自家文化的样态、传统与特性,绝不妄自菲薄,全面分析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贡献与局限,以及创造性转化的前景。这是本书作者的高明之处。

在文明与文化的比较、学习与对话方面,费孝通先生有名的十六字诀是值得深思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者在本书中贯穿了这一理念,因而心态比较平正,既反对夜郎自大,又反对民族虚无主义,通过冷峻的沉思,理性地研究中西方文化之主潮的成因、特征、得失与走势,理解作为人类共性的真、善、美、自由、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这些追求在不同族群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殊异状貌。作者以宽容的胸襟包容中西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作文化之大观。作者追求的是大智大慧!

今天,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以了解之同情善待、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发掘并创造性转化我们的精神资源,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的主体性意识。我们要向法国人民学习,法国上下,从总统到民众,非常珍视并努力捍卫法兰西语言的纯洁性与法兰西文化的传统。这丝毫不影响法国人民以开放的胸襟,善于学习外来的文化。以上所说绝不是要盲目排外,我们反对“义和团”心态与“红卫兵”心态。

从哲学或文化思想的路数出发,在中西文化比较方面作出深刻的探索,是很困难的。我个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曾做过一些文化理论与中西文化比较的探讨,1990年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化学概论》一书。此后因各方面的需要,出版社一再希望修订再版,但我却放下来了。原因是文化问题,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太庞大,太复杂,太不好把握。希望我们的青年学子虚怀若谷地学习中西方文化的经典与宝藏,丰富自己,丰富现代文化。我国现代化的源头活水,我国精神食粮的宝库,主要在母语和文化母体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消化吸收轴心文明时代古中国、古希腊与罗马、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中蕴涵的文化精品,特别是语言、哲学、宗教、科学道德伦理、历史、文学、艺术的精华,那是人类文明永不枯竭的源泉。通过文化与文明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加自觉地拥抱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并用以建设自己的祖国与祖国的文化,使之繁荣昌盛,可大可久!

【注释】

[1]乙酉(2005)年仲夏为某书作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