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谢谢主持人与各位邀请我出席武汉大学博士后第十一场学术论坛,聆听文碧方副教授《〈新民说〉发表百年后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及崔涛博士等三位同人的提问与小文的答辩,给人启迪良多。
首先,我们需要以现代意识对“公德”与“私德”予以界定。梁任公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在百多年前对儒家与中国传统的公私观、公私德的前后颠倒的评价,表明他试图从福泽谕吉的窠臼中挣脱出来,重新审视东方传统。这与他到美国考察及目睹旅日革新派人士的失德败行有关。但梁任公并没有把公私德的内涵与外延讲清楚。八九十年后,另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李泽厚先生,以“宗教性道德”解释“私德”,以“社会性道德”解释“公德”,把“忠”“孝”“仁”“义”划在两边,给人以启发,但仍未说清楚。例如,在儒家“仁德”的思想资源中就既含有“公德”又含有“私德”的意蕴。有的专家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来讲公私德,有的专家以“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来讲公私德,有的专家从理性、情感、利益的纠缠处讨论,有的专家则以法律与道德来划分。总之,非常复杂。我的一位博士生陈乔见的博士论文《先秦公私观念与儒家公共哲学试探》刚以全优获得通过,讨论甚详。建议文博士与诸君进一步从当今公民社会的建设的角度更深入研讨这一问题,包括公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损害公众的利益及他人的权益,及其所涉及的伦理原则等。
其次,文博士与诸君的讨论,涉及关于传统社会与制度的认识问题,特别涉及传统民间社会空间很大的史实及乡约的作用等,还涉及儒家理念与古代制度的关系问题等。后一问题,除了诸君说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历史上儒学、儒家对专制制度的疏离、排拒、反抗之外,似乎还应当看到,儒学理念与儒家知识人在传统社会的若干有人性的制度之建构及其贯彻中的积极作用,这涉及有益于民生,有关民众权益与百姓私人空间的保护等问题。对中华制度文明,我们还很陌生,认识极为肤浅,缺乏多学科交叉的深入研究,包括土地、赋税与经田界,养老恤孤、救荒赈灾等对社会贫弱者的关爱,教育考试与文官制度中给予农家与平民子弟受教育权与参与政治权的机会保证,中华伦理法系有关容隐制度对隐私权的保护,监察制度,大量契约文书中涉及的民商法律等,都有很多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合理层面,可以成为现代制度的资源,予以创造性转化。传统中国社会是儒家型的社会,对这个社会我们还知之甚少。费孝通先生有关“差序格局”“熟人社会”的论断很有启发性,但也有其适用的范围,不能把它普遍化与公式化,或者挂在嘴边作为中国文化负面的铁证等。儒家理念不断渗透到制度上,尤其渗透到民俗上起作用。化民成俗,是通过教化,通过善书、家训、蒙学读物,通过民间小的儒学知识人等而起作用的。
最后,文博士有关人类凡是有传统的文明与宗教,无不以“爱”立教,儒家以“仁爱”立教及其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的论述,深得吾心。梁启超的“新民说”发表的时候,中国积贫积弱,欧风美雨,坚船利炮,列强宰割,中国社会解体,中国文化处于危机之中。开发民智的启蒙无疑具有伟大意义。但随之而来,全盘西化成为主潮,认定中国百事不如人。“文化决定论”成为思维定势,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成了替罪羊。清末民初以来,对自家文明传统的非理性的践踏、毁辱成为主潮。一百多年过去了,重新检讨;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重新反思;感触良多。中国崛起,文化自觉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拿什么走向世界,与别的文明对话?我们拿什么建构自家的文明与精神家园?只是拾人牙慧,只是舶来品么?现在,我们到了扬弃启蒙,发掘自家文明精华的时代了!
近来,我们讨论多的还有性情教育的问题。以“仁爱”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的重建,以温、良、恭、俭、让为教养主调的礼乐文明,乃至适度的礼仪的提倡,对健康法治社会的形成,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中国的长治久安,太重要了!孔子仁爱之道是正道。记载孔子与当时人的对话的《论语》等《四书》,寓意深长,给人以文明教养。养育心、性、情、才,对现代性与文明对话,对现代人心理的调适,太有意义了!无论是过去的宣扬仇恨,从亲情仇恨始,达至全社会人人自危;还是今天的放任利欲,彻上彻下的声色犬马及自我中心,不顾他人等;对国民性情、心理的健康发展,危害太大了!如要真正接纳西方的优良传统与正价值等,要真正走上健康的现代化,不可能没有文化认同、伦理共识与终极关怀,而这主要在儒家文化的资源中,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做调适工作!现在不少青年人热衷西方政治哲学,其实,从亚里士多德到伯林,从哈耶克到罗尔斯,真正想吸取之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通过真诚地了解儒家社会,真诚地学习儒家文化,才能实现。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谢谢大家!
【注释】
[1]2008年6月26日演讲于武汉大学。
有关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的文章
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教授们批评校方目前推崇的是权力、财富教育,有违哈佛的理念与传统。美国每一所高校,哪怕只有一千学生规模的小小的学院,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传统,办得很有特色与个性,并努力使之保持、传承下去。武汉大学区别于别的学校的特色是什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哈佛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教育,十分重视经典的导读。......
2023-07-25
正当我们准备赴京出席12月4日开幕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庆祝他九五华诞之际,却传来了他于11月26日撒手人寰的噩耗。当时冯先生耳聪目明,文思敏捷。可以说,冯先生一生的努力,一生的矛盾冲突,乃至引起学界各种各样的议论,盖在于他在寻求这种“适应”时所产生的和谐与错乱。中国知识分子以行道为安,达道为得,以挺立道德人格为安身立命的根据,这在冯先生95岁的一生中得到了印证。......
2023-07-25
恩师李德永先生于2009年7月21日18时2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少年李德永曾得到郭沫若的接引。萧萐父、李锦全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自1982年、1983年出版问世以来,先后印行约十三万册,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李德永先生是该教材先秦编、宋明编的统稿人,不仅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不少内容,又下力修订甚至重写了其中的另一些内容。......
2023-07-25
所谓“人生观”,就是人对生命、生活、人生的道路、目的、意义、价值诸问题的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根本的态度。人生观虽然是人对人生的反思,然而却不是人们在头脑里凭空、任意产生的。正确的人生观是对这一过程的现实必然性的反映和表现,错误的人生观是对这一过程的虚幻或歪曲的反映和表现。人生观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是多方面的。......
2023-07-25
贵刊复刊以降,国势渐强,贵省学人不失时机地弘扬人文精神,再植灵根,面向全国与世界,努力使贵刊成为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阵地。在船山学的国际化推展方面,在新的时代集中海内外学者的智慧,重新发掘船山学的多面相方面,希望贵刊继续发挥中枢的作用。船山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代一代的学术新人。[1]本文原载于《船山学刊》,2005。......
2023-07-25
明代末年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以来,迄今为止,中西文化的比较、碰撞、交流与融合已有了四百年的历史。在这一背景下,中西文化比较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同时也是十分繁复的课题,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从哲学或文化思想的路数出发,在中西文化比较方面作出深刻的探索,是很困难的。原因是文化问题,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太庞大,太复杂,太不好把握。......
2023-07-25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所谓“天人合一”只是天方夜谭或皇帝的新衣。其实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不仅仅是指人与自然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人与超自然的神灵的合一。因此诸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均必须依上下文来具体讨论。当然“天人合一”之主要倾向是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物质化、功利化的人生,体验不到人与自然、超自然合一的愉悦,不能超越上达“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2023-07-25
相关推荐